近些年来,咱们国内的汽车市场可以说是风起云涌,尤其是新能源这个赛道,各种新技术、新名词层出不穷,让咱们普通老百姓看得是眼花缭乱。
在纯电动车和传统燃油车之间,一种“可油可电”的混合动力汽车横空出世,迅速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广告里宣传得天花乱坠,说它既有纯电车的经济性,又彻底告别了里程焦虑,简直是集两家之长,是“聪明人”的不二之选。
然而,最近网络上一位车主连换了两台混动车后的“血泪控诉”,却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
他那句“最愚蠢的行为,就是跟风购买可油可电”,让许多正在观望或者已经成为混动车主的朋友们心里咯噔一下:这“两全其美”的好事,难道真是一个精心包装的陷阱吗?
咱们今天就来当一回“较真儿”的观众,好好剖析一下,这可油可电的混动车,到底神在哪里,又坑在何处。
首先,咱们得聊聊那个最吸引人的卖点——续航。
厂家动辄就宣传综合续航一千公里,甚至一千二百公里以上。
这个数字听上去确实让人热血沸腾,意味着从北京出发,一箱油一管电,几乎能不歇气地跑到上海。
这种“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的自由感,对于那些被纯电车“续航焦虑”吓怕了的消费者来说,诱惑力是致命的。
可现实情况往往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那位车主就提到了,他那台号称1200公里续航的宝贝,在满油满电的状态下,上了高速,全程开着空调,也就跑了650公里左右,续航直接打了对折。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是厂家在吹牛吗?
其实,这背后涉及到的是续航测试标准的问题。
目前我们国家普遍采用的是CLTC工况测试标准,这个标准更多是模拟城市中低速、路况相对平缓的行驶场景,测试过程中车辆的加速和减速都比较温柔,空调这类耗能大户也基本不怎么工作。
在这样相对“理想”的实验室环境里,跑出亮眼的数据并不难。
但咱们老百姓日常开车,情况就复杂多了。
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车速维持在110-120公里/小时,空气阻力会成倍增加,能耗自然水涨船高。
再加上炎炎夏日,空调制冷是必须的;数九寒天,暖风取暖更是耗电大户。
这些在真实世界里无法避免的能耗,在实验室里却被大大弱化了。
所以,官方续航里程在实际使用中打个七折八折,甚至更低,是一个普遍现象,并非个例。
厂家没有撒谎,但他们也没有把所有真实情况都摆在台面上说清楚,这种信息差,自然会让满怀期待的车主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接着,咱们再来谈谈另一个核心问题:亏电状态下的油耗。
很多人买混动车,图的就是一个“省”字。
在有电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城市里走走停停,用电驱动确实安静又省钱,一公里可能就几分钱。
但问题是,不是所有人都有方便的家庭充电桩。
一旦电池电量耗尽,这台混动车就得靠发动机来工作了,这时候,它还能省油吗?
答案可能会让很多人失望。
那位车主的抱怨并非空穴来风,亏电后的混动车,油耗甚至可能比同级别的纯燃油车还要高。
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体重”。
混动车为了实现“可油可电”,身上背着两套系统:一套是传统的发动机、变速箱、油箱;另一套是电动机、控制器和一块又大又重的动力电池。
这两套系统加起来,让混动车的整备质量通常比同级别的燃油车重上好几百公斤。
在有电的时候,这块电池是功臣;可一旦没电了,它就成了一个沉重的“累赘”。
发动机不仅要费力地驱动车辆前进,还要拖着这几百公斤的“死重”,油耗不高才怪。
特别是对于增程式混动车型而言,它的发动机本质上是个“发电机”,并不直接驱动车轮。
在亏电跑高速时,发动机会以一个相对固定的高转速拼命发电,来满足电动机的需求,这个“油-电-动”的能量转换过程本身就有不小的损耗,效率反而不如发动机直接驱动来得高。
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体型较大的混动SUV,在亏电状态下高速行驶,百公里油耗轻松突破8升甚至10升,这比很多2.0T的燃油SUV还要费油。
所以,对于那些没有充电条件,把混动车当油车开的用户来说,当初为了“省钱”多花的那几万块钱,最终可能都“省”回了加油站里。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一下可靠性的问题。
那位车主在夏天遭遇电池罢工、空调失灵的窘境,虽然是个例,但也确实反映出混动车一个潜在的风险:系统复杂性。
一台燃油车,一套动力总成;一台纯电车,也基本是一套三电系统。
而混动车,则是把这两套复杂的系统硬是塞进了一个车壳里,并且需要一套极其精密复杂的电控系统来协调它们什么时候该用油、什么时候该用电、什么时候油电一起上。
从概率上讲,零部件越多,结构越复杂,出现故障的风险点自然也就越多。
而且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很多功能都高度依赖电气化,比如空调压缩机、水泵等等,都由高压电系统驱动。
一旦电池管理系统(BMS)或者其他核心电控单元出现问题,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一些看似不相关的功能失灵。
当然,我们不能一竿子打死,说所有混动车都不可靠。
事实上,以比亚迪的DM-i技术、理想的增程式技术为代表的中国品牌,在混动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它们在可靠性和稳定性上已经做得相当出色,这也是我们中国汽车工业值得骄傲的地方。
但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时,也要对它背后增加的复杂性和潜在风险有一个清醒的认知。
说了这么多,难道混动车就真的一无是处,不值得买吗?
当然不是。
任何技术方案的存在,都有其适应的场景和人群。
混动技术,特别是我们中国品牌主导的插电式混动和增程式混动,它精准地抓住了当前市场从燃油向纯电过渡期消费者的最大痛点,用一种巧妙的折中方案,极大地缓解了充电不便和长途出行的焦虑。
对于那些家里有固定充电桩,日常通勤距离在纯电续航里程之内,只是偶尔需要长途自驾的用户来说,混动车几乎是完美的解决方案。
他们可以享受到日常用电的极低成本,又能拥有长途旅行的便利,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鱼与熊掌兼得”。
反之,如果你压根没有充电条件,或者日常就是天南海北地跑高速,那么混动车的优势就无法发挥,反而会暴露其亏电油耗高、车身重的缺点。
说到底,车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适合与不适合。
跟风追逐潮流,被“什么都想要”的完美主义幻想所迷惑,而不去认真分析自己最真实、最核心的用车需求,这或许才是那位车主所说的,最“愚蠢”的行为。
看清自己,选对自己需要的,才是最聪明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