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件挺有意思的事,值得咱们普通老百姓聊一聊。
大家知道,现在买车,尤其是七万到十万这个价位的纯电动车,那叫一个卷。
今天你比我多便宜五百,明天我送你一个充电桩,基本上都是在一些小细节上抠来抠去,感觉车本身都大同小异。
可就在前不久,上汽名爵这个牌子,突然不按套路出牌了。
它推出了一款叫全新MG4的新车,预售价格定在7.38万起。
这个价格一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这车得减配成什么样了?
但仔细一看它的配置单和技术参数,不少人都愣住了,感觉这不像是在卖车,更像是在给整个行业重新划定一条起跑线。
咱们就从一个普通买车人的角度,来琢磨琢磨这事儿。
当你揣着七八万块钱去买一辆代步的纯电小车时,你心里最大的顾虑是什么?
无非就是,这个价钱买到的车,会不会开着不舒服、用着不方便、看着没面子?
比如,倒车的时候是不是得伸着脖子看后视镜,生怕蹭到哪儿?
夏天坐进去,座椅是不是烫得能煎鸡蛋,空调得开半天才能凉快下来?
朋友坐你的车,会不会觉得空间特别挤,后备箱连个大点的行李箱都放不下?
这些都是最现实的问题。
MG4似乎就是冲着解决这些痛点来的。
它在预售期给出的免费升级配置,就显得特别有诚意。
比如那个360度全景影像加透明底盘功能,这在以前,基本是二十多万的车才会考虑配的。
它的作用非常直接,就是让你在车里的屏幕上,能像看游戏画面一样,清清楚楚地看到车子四周和车底下的情况。
这样一来,不管是侧方停车还是通过一些有坑洼的烂路,心里就有底了,对新手司机来说简直是福音。
还有那个前排吸风式座椅通风,这个功能可能很多人没体验过。
简单说,就是夏天开车,后背和座椅紧贴着,特别容易出汗,很不舒服。
这个功能就是通过座椅里的小风扇往外吸走热气,让你的后背保持干爽。
这种过去被看作是豪华享受的配置,现在直接出现在一台入门级的小车上,确实让人有些意外。
更夸张的是它在防晒上下了血本,前挡风玻璃是双层镀银的,前排车窗还有特殊涂层,综合下来,对紫外线的阻隔率达到了99.9%,防晒等级比市面上绝大多数顶级防晒霜还要高。
这意味着,夏天开车出门,你几乎不用担心被晒黑或者车内温度过高,这对于爱美的女性车主来说,吸引力可不小。
把这些通常需要加钱选装,甚至在更高级别车型上都未必有的配置,直接给到一台七万多起步的车上,MG的意图就很明显了,它想告诉消费者,入门级不等于廉价和将就,基础的舒适和便利,应该成为标配。
说完了用着舒不舒服,再来看看用着方不方便,这就得聊聊它的智能系统了。
现在的新车,要是没个大屏幕,没点智能互联功能,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但很多车机系统都有个毛病,就是“认生”,比如有的车机系统,你必须用它自家品牌的手机才能实现最好的互联效果,这就给很多用其他品牌手机的用户造成了不便。
MG4这次和OPPO合作开发的这套系统,最聪明的一点就是它的开放性。
不管你用的是OPPO、华为、苹果还是其他安卓手机,都能无障碍连接,实现各种功能。
这就打破了品牌之间的壁垒,真正做到了从用户角度出发。
它的实际体验也很有趣,比如你可以通过手机语音助手,提前把车里的空调打开,座椅通风启动好,等你上车时,就是一个非常舒适的环境。
朋友在微信上发给你一个吃饭的地址,你不用在车机上费劲地手写输入,拿着手机摇一摇,导航路线就自动发送到车机大屏幕上了。
这些功能听起来好像很科幻,但实现起来却非常简单,几乎不需要学习成本,就像使唤一个智能管家一样。
能有这么流畅的体验,背后是硬件的支持。
它用了一颗叫高通骁龙8155的芯片,这颗芯片可以说是目前智能汽车座舱里的顶级处理器了,保证了系统运行不卡顿,反应速度飞快。
这在十万以内的车型里是极其罕见的。
更重要的是,这套系统还能像我们的智能手机一样,通过网络进行在线升级,未来会不断增加新的功能。
这意味着你买的这台车,是能够“成长”的,它的功能会随着时间推移变得越来越强大,而不是一出厂就定型了。
这种“持续进化”的能力,让这台小车有了超越其价格的价值感。
当然,对于一辆纯电动车来说,配置再花哨,最终还是要看最核心的电池、续航和安全。
MG4官方标称的续航是530公里,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不算特别突出,但它的厉害之处在于冬季的续航表现。
很多北方的电动车主都有“里程焦虑”,一到冬天,电池续航就大打折扣,开着暖气更是心惊胆战。
MG4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用上了一套同级别独有的一体式热管理系统。
这套系统用了上汽自己研发的特殊合金材料,不仅技术上很先进,而且效果很显著。
它能让车辆在零下7度的低温环境下,续航达成率依然能有75%,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一大截。
通俗地讲,就是别人的车在冬天续航打六折的时候,它还能保持七五折,这就大大缓解了北方用户的用车焦虑。
安全和空间方面,它采用了一种叫做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
这个技术听起来很专业,但带来的好处却很实在。
简单理解,就是把电池和车身底盘更紧密地结合成一个整体。
这样做首先让整个车身变得异常坚固,抗扭转能力很强。
反映在驾驶感受上,就是车子在高速行驶或者紧急变道时,会感觉非常扎实、稳定,不会有那种轻飘飘的感觉,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两厢小车“不稳”的固有印象。
其次,由于电池包的结构优化,车内地板可以做得更低,车内的垂直空间就变大了。
所以虽然它是一台紧凑的两厢车,但后排的腿部空间却能达到一些中级轿车的水准,坐进去不会觉得憋屈。
它的后备箱设计也很有心思,有一个可以变化的夹层,能额外多出一个98升的下沉式储物空间,放一些零碎物品或者像婴儿车这种比较高的东西,都非常方便。
最后,也是这次发布会上最让人震惊的一点,就是MG宣布,搭载半固态电池的版本,将在年内实现批量交付。
这个消息的份量非常重。
因为“固态电池”一直被看作是新能源汽车的下一个技术风口,它比现在的液态电池更安全、能量密度更高。
但此前,绝大多数车企都还停留在概念展示或者实验室阶段,普遍认为要实现量产还需要好几年时间。
MG这次直接宣布要在入门级车型上实现半固态电池的批量交付,可以说是一步跨越式的进展。
这种电池的安全性极高,在模拟极端碰撞的穿刺实验中,能做到不起火、不冒烟,从根本上打消了人们对电池安全的顾虑。
同时,它的能量密度也远高于同级别的普通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性能表现也更好。
把这样一项堪称“黑科技”的尖端技术,率先用在了一款面向大众市场的亲民车型上,而不是放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旗舰车型上作为宣传噱头,这背后体现的是中国汽车工业强大的技术自信和一种“技术普惠”的理念。
它似乎在向整个市场传递一个信号:真正的技术突破,最终目的应该是让更多的普通消费者能够用得起、享受得到。
当一台七万块钱的车,都开始在热管理材料、电池安全技术和智能生态上“内卷”的时候,或许意味着我们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已经真正进入到了一个靠硬核技术实力说话的新阶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