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虚假续航”,这玩意儿简直是车圈的流行感冒,传染得快还难治。
大字报上吹得天花乱坠,小字里却藏着免责条款,这招比病毒还阴险。
第一财经虽然没点名,但那一记暗戳戳的炮火,直接炸开了汽车行业脸上的面膜。
你别说,有时候买辆电动车,就像掏钱买了一瓶号称能喝三天的神仙水——结果倒出来发现,只够润个嘴唇,心塞得不行。
想当年某大牌电动车被法院点名批评,不仅赔了钱,还要站出来鞠躬道歉,这场戏码就跟看《宫锁心玉》一样精彩又扎心。
这事儿告诉咱们一个事实: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圣诞老人,更没人给你免费的续航魔法棒,要么靠真本事,要么只能被套路割韭菜。
聊数字游戏吧,现在不少车企爱把1000公里CLTC续航挂在嘴边,好似朋友圈里的励志文案,让人眼前一亮。
但翻开说明书第八页,那小字清楚写着:“等速60km/h、不开空调、无载重、理想工况下测量。”
咋听咋离谱,对吧?
实验室条件和现实生活差十万八千里,你冬天拉家伙跑600公里都算老爷级待遇了。
提车当天开始,你就是从梦想跳进现实泥潭的小白鼠,体验跌落感绝对堪比过山车。
自动驾驶领域更有意思。
一些厂商喊着“端到端全程无人操控”,仿佛坐进去后手都不用碰方向盘,可以直接去月球旅行。
但实际上呢?
遇上窄路、施工区或者没标线的小区停车位,一顿弹窗提示让司机忙成热锅上的蚂蚁,人反而变救火队长。
据美国NHTSA数据,在288万辆FSD车型中发生14起事故导致23人受伤,全都是因为消费者太信那些“完全自动驾驶”的噱头。
在中国,也有人挥舞法律武器,“退一赔三”已摆上桌面。
从心理角度看,这种营销套路完美利用了大家对科技奇迹的渴望,却忘记技术远未成熟,把生命押在赌桌上一次失败,就是惨剧现场。
再来说说“小订注水”。
6月份那个新势力上市1小时狂揽29万订单,看起来像刷爆手机屏幕的数据盛宴,可交付却只有六千台上下。
业内爆料背后,其实多半是员工自导自演,用几十块小订金制造销量幻象,然后几天内退款撤单。
当初高喊数据为王的人,如今也只能干瞪眼,因为最基本诚信早就被踩烂。
“大定”和“小订”之间差距缩到了尘埃里,只剩下一场数字迷魂阵。
而东风日产王骞一句话耐人寻味:“建议三个月后再看真实销量。”
冰山总会露出尖角,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罢了。
零部件层面的骗局同样让人叹气。
拿小米SU7 Ultra举例,本来宣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说啥能提升散热效果;可用户亲身试验才发现根本不通气,就是个摆设!
这种漂亮外壳下面藏的是空洞承诺,引发消费者集体维权之后厂家才低头认错,还送积分补偿。
如果整辆车是一场华丽假面舞会,那么这些零部件就是戴着精致鼻子的丑角——逗乐观众,却毫无用处。
讲真,那些营销翻车事件刷新我们三观也是常态。
有广汽昊铂吹嘘鸥翼门智能防夹功能,结果周鸿祎现场试验时手指遭殃,大叫连连;还有上汽荣威抖音视频里面女司机穿高跟鞋飙车、水下潜水员摘呼吸管秀安全技巧……这样的内容不仅违背交通法规精神,还可能误导公众安全意识。
在信息洪流滚滚向前的时候,为博流量疯狂造噱头俨然成了短视企业的新宠,但代价沉重。
当娱乐化撞击专业界限,我们看到的不止消费升级,还有责任滑坡和伦理沦陷的大闸门正缓缓打开。
为什么走到这一步?
经济压力催生泡沫,再加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碎片化,让市场变成了一锅粥,每家公司都在泥潭里搅动,都拼命抢占流量红利快速出圈。
然而真正稳健发展者寥寥,他们懂口碑与品质的重要性,而不是用文字游戏糊弄群众。
今年九月监管部门联合六个部门打响专项整治战役,对虚假宣传、大规模作假订单展开严厉扫荡,并准备科学合理地制定“虚假营销认定标准”。
这是产业链的一声警钟,也是给市场放出的明确信号:谁敢耍赖皮,不只是罚款那么简单,还可能强制退款甚至追究刑责!
现在的钱包越来越聪明,从粉丝变理智,从盲目崇拜转为挑剔。
他们愿意为真实价值买单,不吃浮夸包装那套。
但很多厂商依旧活在梦境,以为灯光好PPT炫酷就能卖爆货,却忘车辆不是手机,一个坑爹设计、一项逆物理规律的大数据造假,一旦出了问题,无论广告词多豪华,也挽回不了伤害与信任破裂。
成年人世界没有魔法棒,要靠诚实努力挣扎求存,这是残酷但公平的一课。
顺便插句段子,比如某网红直播间推新能源,被网友扒出私家SUV油耗比官方高50%,瞬间群嘲炸裂,好像网友专盯别人芝麻,自家西瓜躺地没人扶。
这戏码屡见不鲜,也反映现代家庭消费选择复杂矛盾,以及舆论审美偏见难调适。
一时间,“口碑即命脉”“真实胜于噱头”蹿升社交平台关键词,各方不得不开启深刻自省模式。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该重新定义什么才是真正值得信赖和值得掏腰包?
如今这条路不好走,各方绕不开诚信考卷。
不过经历过跌宕起伏,总归有机会找到靠谱的发展路径。
不奢望立马分晓,但至少不能继续睁只眼闭只眼,因为大家的钱袋子越来越紧,同时脑袋瓜儿也灵光透彻一点。
这股觉醒浪潮,说到底,不过是行业成长阵痛,也是社会文明迈步中的插曲之一罢了。
最后留个悬念给你:当“大字吹牛、小字免责”的猫腻一次次曝光,我们是不是该问问自己,到底还能忍多久?
毕竟谁先收手,谁才能活久一点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