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企在嘉定推智能化,本地研发成焦点,合作促中国汽车升级

前几天,看到了“嘉定这家德企要在中国搞智能化,2030年营业额预计能达10亿元”的新闻。说实话,我起初看到还挺无感的,现在“智能化”这个词儿满大街都是,哪个行业不往自己头上扣一顶智能化的帽子?但仔细一琢磨,这里面其实有不少可值得想的事儿。到底啥叫智能化?这些“外国高科技公司”来中国到底图个啥?对中国汽车产业,这种全球合作又意味着什么?不光是看个热闹,更得看看这热闹里的门道。

先说说这家公司,艾尔维汽车工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大名听着挺洋气,背后是个德国企业。德国人搞汽车搞了百八十年了,不管是大众、奔驰、宝马、奥迪,名号摆在哪儿都直挺挺的。嘉定现在不光是有上汽大众、特斯拉工厂,也把德国的工程技术公司请进来了,真算是汽配界的“百花齐放”。但德国企业来中国,不只是把老本行搬过来而已。像艾尔维,2005年就在嘉定安亭落户了,那时候中国马路上的车还没现在一半多。这些年汽车界变革飞快,连德国人都不能躺赢了,落户中国,是想混点订单吗?显然人家野心大着呢。

你看他们发的新闻,咱随便抠抠,就能抠出不少花样。AI优化电驱系统、互联式热管理、智能大数据平台,软件定义汽车,量子加密安全……哪个听起来不是高大上的名词?但咱换个通俗点的说法,其实都指着一件事——让汽车越来越像个“会思考的工具”,从动力到安全到舒适度,全过程都在琢磨如何更聪明地工作,如何更“懂你”,怎么不被黑客捣蛋。

这里面最有意思的是“软件定义汽车”。这玩意啥意思?以前咱买车,车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10年8年都不变。现在不一样了,软件说了算,想要啥新功能,刷个软件升级就行了。特斯拉玩这套玩的溜,德国人过去顶多吹机械如何牛,现在被迫学做软件,不然就被行业淘汰。你看,今年上汽大众也在招大批软件工程师,这不是逼出来的,是时代变了。

再琢磨一下,那AI、大数据、量子安全这些要素,是不是跟以往造车思路完全不一样了?以前拼的是发动机、底盘,谁造得结实谁牛。现在拼得是芯片、算法和网络安全。艾尔维搞出“一站式智能数据管理平台”,这个东西不仅仅是帮助企业做决策, 其实更多是要做大生态,把客户、整车厂、零部件企业、互联网公司通通拢到一个体系里头。车厂以后不是靠几条生产线活下去了,是靠一大堆软件和数据活着。这个趋势挡都挡不住。

很多人会问,这德企来中国,难道还怕玩不过比亚迪、吉利、小鹏这些国产新势力?他们不会被中国企业反超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其实不必焦虑,现在全球汽车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德国人做工程踏实,很多底层技术、标准到今天依然被认可。中国的车企呢?优势是快速反应、对市场变化极其敏感,还有中国本地强大的工程师红利。两者联合起来,谁也不是“包打天下”,但是凑一块儿,能走更远。艾尔维董事长傅勤彦说,他们特别重视本地化研发、人才和文化融合,这话有点像求爱宣言。其实说白了,就是德国公司也知道,本地市场、本地人才、甚至本地社会关系,比技术本身还重要。你不给中国市场“量身定做”,铁定吃不开。

说到这儿不得不佩服,嘉定老早就盯准了“产业策源地”这块金字招牌,引一批靠谱的外企落地,然后带动本地工程师队伍成长。不光艾尔维,特斯拉能在上海开花结果,也跟长三角配套齐全、人才扎堆有关。艾尔维预计2030年在华营业额能做到10亿元,员工扩张到大约1000人,这就意味着背后还有好几倍的上下游企业要跟着一起挣钱、吃饭。中国汽车产业要升级,这正是最典型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好戏。

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这些外国企业不全盘照搬德国那套,而是拼命强调“本土化”?你看看,上汽大众的朗逸、帕萨特、途观,这些中国街头最常见的合资车,几乎全是德国工程师交给中国团队的“混血产物”。很多人觉得中国汽车总是被外国人“卡脖子”。其实再往细里说,现在的德资企业也没往日那么牛气哄哄,无论是政策、标准,还是消费者口味,都变了。你德国人非得推你那套机械美学,结果中国人更喜欢电动车、喜欢大空间、喜欢新感觉,那你再牛也得服软,掏出点中国人能用得上的新玩意。

再退一步,从国家角度来看,像嘉定、不仅为艾尔维这样的外资企业提供了技术创新土壤,更帮中国汽车产业跟世界接轨。艾尔维这些年参与了自动驾驶小巴、AI电池管理系统、软件定义汽车平台等等,这其实就是把全球人才、全球经验和中国速度、市场一起捆绑,别小看这背后的合作。往下到每个小团队,德国工程师和中国学霸在一块闹腾,老外带来理念、咱们带来苦干与创新,长远看对中国产业升级绝对有帮助。

那还有人想问:这种合作到底谁得利?是德国人赚了中国的钱,还是中国借到德国的技术?其实这不是个零和游戏。中国市场现在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没谁敢轻易失去中国市场。德国人不来,别人会来,利润、机会都被晚到一步的抢走。对于中国来说,“拿来主义” 不等于抄袭,而是主动吸收先进经验,然后结合本地需要改头换面,再反过来影响全球产业链。这一波你看得了不起。10亿元营业额,听着多,其实中国市场更大的蛋糕,要靠大家一起切。咱们要做的不是守着一亩三分地不让外企进,而是提高自己的门槛,吸纳最好的技术,让整个行业一起进步,国产企业自然也能借势变牛。

德企在嘉定推智能化,本地研发成焦点,合作促中国汽车升级-有驾
德企在嘉定推智能化,本地研发成焦点,合作促中国汽车升级-有驾
德企在嘉定推智能化,本地研发成焦点,合作促中国汽车升级-有驾
德企在嘉定推智能化,本地研发成焦点,合作促中国汽车升级-有驾

最后,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当汽车变得越来越像“自行移动的电脑”,甚至你的一举一动都被数据平台记录分析,那汽车公司跟互联网公司还有啥区别?你愿不愿意自己的行车信息全开放给厂家换点方便?未来的汽车会不会连你想去哪儿都知道?智能化到底是便捷还是麻烦?安全还是新风险?——这些问题还远没得到全社会的认真回答。

智能化、数据化、电动化、开放合作,所有这些趋势其实就是现实的浪花。艾尔维们能在中国扎根,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欢迎创新,也有能力消化、吸收甚至引领创新。未来中国汽车能不能真的从“制造大国”变成“汽车强国”,也许就得靠一层层“搅局者”和“合作者”的不断突破。千万别觉得外企来就有鬼,咱只要不跪着做买卖、不躺着等天降馅饼,有胆识、有眼光、有自信,中国汽车一定能玩出自己的一套。

总之,10亿元也好,1000员工也罢,都是数字。真正决定中国汽车产业高度的,是所有在一线默默干活的工程师、工人,还有每一个愿意尝试新技术的普通人。眼前,智能汽车的路子很长,不确定很多,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才让产业充满张力,也让德国与中国在竞合中不断前行。谁最后能笑到最后?或许现在谁也说不准,不过我挺乐观,中国的机会从来都属于那些敢于拥抱变化的人。

德企在嘉定推智能化,本地研发成焦点,合作促中国汽车升级-有驾
德企在嘉定推智能化,本地研发成焦点,合作促中国汽车升级-有驾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