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日本企业,其实我们大多数人脑子里马上蹦出来的,可能还是忍者、动漫、寿司,或者说是一些历史尘埃里的战争记忆。但你细琢磨一下,现在家里用的东西,随手撸出来,能有多少带着日本基因的?这事儿挺有意思,你每天过日子,打开衣柜、出门乔装、回家做饭、待在客厅,甚至摸手机、刷剧、听音乐,背后都可能是顶级日企在“悄悄地”左右着你的选择。你说,我们真的能摆脱这些日本制造吗?不妨一块琢磨琢磨。
其实很多人直到盘点丰田,才突然发现,原来日货早就是我们日常的背景板了。你家可能不开,但出租车、物流、网约车,你每天在马路上看到的那些“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汽车,十辆里面得有好几辆是丰田系的。卡罗拉、凯美瑞、RAV4这些名字太过耳熟,甚至有人会把丰田的稳定性挂在嘴边当成买车的必要条件。仔细想,为什么大家这么信?其实很多时候是被“精益生产”洗脑了,丰田用最简单的流程,最聪明的资源分配,把“大众车”这件事做到了极致。油耗低、不容易坏,的确有它的过人之处;当然,这也让你想问一句,人家真的没有什么短板吗?当然不是,也有人吐槽丰田过于保守,但这种低风险的玩法,反而让它长盛不衰,成为全球最能挣钱的车企之一。
说到了车,那本田就不得不提了。这家公司跟丰田比,似乎更有一些人情味。你看,世界摩托车销售冠军连年不变,思域、雅阁也是你身边人争相选择的家用车。关键是,它不仅会做车,连割草机、发电机、飞机都能做。这是不是有点像我们小时候玩变形金刚?你永远不知道本田下一个产品是什么。不过它家的摩托是真牛,很多乡镇、农村到都市,大家骑摩的那玩意,八成脱不掉本田的本体。你想过没有?为什么本田能压着全球摩托圈这么多年?其实他们对发动机技术痴迷得要命,一心只做好一件事,这种“傻气”的专注反而造就了专业。
说到这里,也许你有点自信了。“我不用摩托车,我不会被日货渗透!”但你要是年轻点,或者有点文艺细胞,估计绕不过一个名字——索尼。这是个悄悄霸占我们娱乐消费的“隐形帝国”。你听的音乐,看的视频,拍的照片,很多直接或间接被索尼“调教”过。你知不知道,全球三分之一的乐队、歌手的发行权都在索尼手里?你手机上静悄悄的传感器,很多都是索尼造的。甚至你宅在家玩的PlayStation,无数经典游戏,青春都拜倒在索尼的脚下。难怪很多人感慨:“人类离不开索尼。”这话根本不是笑话,现实是一种无声的绑架。你可能没太注意,可是某一天齐刷刷的防抖相机、高清耳机、潮流投影仪扎堆上市,最后都是索尼背后的技术在推动。你说年轻人怎么可能躲得过去?
你家电柜里有没有发现松下这两个字?这家公司也许没有以前那么张扬,但它的“隐身术”真是一绝。没人会去专门研究松下电池,却几乎所有电动车都离不开它家的供能。以前是家电之王,现在搞智能家居、工业能源,转型速度让人不服都不行。你家里的空调、洗衣机、甚至楼里的智能系统,说不定也偷偷用了松下的方案。一项好的智能家居设计,把人的懒惰和效率都照顾得明明白白,这不是高级服务是什么?
要再往深处看,有一个巨无霸叫日立。它不像前面的企业很“亲民”,但其实我们每天都跟它有“亲密接触”。电梯、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甚至各地的发电设施,日立几乎都插了一脚。全球八台电梯里就有一台是日立的,这数据你能想到吗?而且他们还做高铁、磁悬浮,上海地铁的技术方案就离不开日立的参与。你有时候会想,这种老牌家族企业,为啥没倒?其实正是靠着高度垂直整合,各行各业都有点话语权,这种全能体系让日立根本无惧外部的风浪。
有趣的是,跟日立齐名的还有三菱电机。这公司属于“低调的王者”,家用电器领域和工厂自动化都玩得溜溜的。你要是住在酒店、坐地铁,常常听见电梯极安静又稳当;那份感觉,其实就是三菱的技术底子。很多人买空调,看重的就是三菱静音、省电。实际上,工业机器人、机械臂都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很多工厂自动生产线离不开三菱的智造体系。这让你不得不感叹,日本的匠心精神到底有几分真,一场场技术革新,还是本分做事的人手里发酵出来的。
提到“游戏改变人生”,不能不说任天堂。你到底啥时候玩的第一个游戏?多数人要么是超级马里奥,要么是塞尔达。任天堂这个名字就是快乐的代名词,小孩、老人甚至全家一起玩Switch,多年来销量屡破记录。这种体感互动,一下子抹平了年龄、性别、层级的界线,只剩下最纯粹的陪伴和娱乐。你有没有觉得,这才是技术该有的样子?不是酷炫而是贴心,真正“做出来给人玩的”,带来的亲密感是其他品牌难以复刻的。
然后就是极少被普通人了解但影响极大的软银集团。这家其实不像前面的是实体制造,更多是金融和科技投资。你手机里的芯片设计,全球百分之九十以上用的是软银旗下ARM的技术标准。你刷的应用,很多在初创阶段拿过软银的钱。背后这些资本,是科技创新的“超级神经网络”,你根本没意识到,自己的日常习惯其实都踩在软银铺好的路上。你以为AI、大数据、出行科技是硅谷带起的潮流,结果背后多半有软银的投资。真要说清楚,软银更像日本跨国资本的集中代表。
还有一个出镜率略低但潜力巨大的名字,瑞穗金融集团。日本三大银行之一,你可能打工、做生意用不到,但你用的风能、太阳能、甚至国际大项目,背后常常会发现瑞穗的身影。某些金融领域里,瑞穗给各种日企提供保护伞,用绿色金融支持新能源,这也是他们新的增长点。你可能觉得这些“大银行”离你很远,但实际上它们资金循环和投资布局,早就把一些日企“喂胖”了。
说了半天,剩下最后一个,也许才是日企最直接渗透我们日常的入口——优衣库。这品牌简直就是都市必备,基础款居家耐穿,价格亲民到很多打工人都能负担得起。优衣库的核心逻辑就是大众基本款永不过时,不花里胡哨,又轻松上身,简直适配所有年龄段。你要是进去逛,甚至看不到太多花头,压根不被推销,就是营销的最高境界。有趣的是,现在优衣库开始鼓捣可持续设计,把塑料瓶、旧衣服变成新面料,这“环保革命”,主打的其实还是一种概念消费。但不论你信还是不信,很多人都会买单,这就是优衣库的狠。
这些日企要么靠技术赢天下,要么用服务黏住老客户,要么就是“悄悄潜伏”进生活的细节。你现在终于发现没有:你以为你在跟国产品牌打交道,实际上你的人生硬件、消费习惯、娱乐、衣食住行已经被日本企业渗透得就像空气一样,不知不觉中被他们“套路”了。你说,我们到底能不能摆脱日货?这其实也是个设问,值得琢磨。
是不是该焦虑?其实没必要。追求新技术、好产品本就是全世界的共识,不管是哪国企业,能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体验,大家自然会选。更何况,国产品牌其实这几年已经迅猛崛起,从电器到汽车,从手机到服装,能力在一点点追赶甚至反超。只是历史沉淀很难一朝推翻,日企的地位短期还很难撼动。但你应该觉得骄傲,我们至少正在把自己摆上世界牌桌,变成不可忽视的新势力。
你有没有发现,全球经济其实是一场无声的博弈,比拼的从来不是空间,而是科技创新和消费认同。日企能渗透我们生活,是因为他们在某些细分领域真的做到了极致,也把“看不见的存在感”做到最好,但这并不是不可打破的神话。关键看我们怎么争气。等到有一天,你家里都是国货,这种“悄悄渗透”就会变成我们的荣耀。
所以你不妨现在就回家看看,抽查一下你所有能看到的东西,数一数被日企间接“支配”的痕迹到底有多少。别惊讶,因为这种“渗透”,其实就是全球化的代价,也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你问自己一句:你在意吗?还是说,只要只用到最好的东西,哪家做得好,就是哪家赢?
赌气和焦虑没用,见怪不怪才是正解。日企渗透我们的生活,也逼着我们反思,为什么别人家有能力让我们买单?而我们又需要多久,才能让世界主动选择我们?这才是最该思考的地方。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