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固态电池真装车了! 1800公里续航+12分钟快充,安全感拉满
新能源车圈喊了这么多年的“固态电池”,终于从实验室跑到了真实道路上。 2025年6月,比亚迪在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宣布,全固态电池已正式装车测试,首款搭载车型是大家熟悉的海豹EV。 这意味着固态电池不再是PPT上的概念,而是能实际跑起来的技术。
一、实测数据颠覆认知:续航翻倍、充电如加油
比亚迪固态电池的核心参数直接改写了电动车体验的标准。 测试数据显示,海豹EV搭载的固态电池在35℃高温环境下,以80km/h匀速行驶,续航达到1875公里。 这一里程相当于从北京到上海往返无需充电,彻底解决了长途出行的电量焦虑。
充电效率更是突破传统想象。 固态电池支持5C超快充,10分钟可补充80%电量,仅需12分钟就能增加1500公里续航。 对比当前主流电动车快充需30分钟以上,这一速度已接近燃油车加油的便利性。
背后的技术突破在于材料升级。 比亚迪采用硫化物电解质+高镍三元正极+硅基负极组合,使电池能量密度跃升至400Wh/kg,体积能量密度达800Wh/L,均为传统液态锂电池的两倍以上。
二、安全性能质变:从“防爆”到“本质安全”
固态电池的核心优势在于安全性重构。 传统锂电池的液态电解液易燃易爆,而比亚迪固态电池采用无机陶瓷电解质,从根本上消除了热失控风险。 实验数据表明,其针刺测试中电池温升仅11.3℃,较国标安全阈值低91.3%。
在极端测试中,固态电池通过192℃热箱测试、2吨重压挤压和1.5米跌落测试,均未发生起火或爆炸。 这种物理层面的稳定性,让用户无需再担心高温暴晒或碰撞引发的电池隐患。
三、产业化进程加速:从实验室到量产时间表
比亚迪为固态电池规划了清晰的商业化路径:2027年启动小批量装车示范,2030年实现大规模量产。 目前,重庆璧山基地已规划首条20GWh固态电池产线,计划2026年投产,目标是将成本压缩至70美元/kWh,与现有液态电池持平。
降本关键得益于工艺创新。 比亚迪通过干法电极技术简化生产流程,并利用现有液态电池产线进行改造,设备兼容率高达90%,大幅降低了新建产线的投入。
四、行业竞争格局:全球玩家竞速技术落地
固态电池赛道已汇聚全球主流企业。 宁德时代计划2027年实现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丰田目标2026年量产;宝马联合三星SDI、Solid Power推进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路试,预计2030年前量产。 国内车企中,长安、广汽、奇瑞均计划在2026-2027年实现固态电池装车。
技术路线差异:比亚迪主攻硫化物电解质,上汽选择聚合物路线,丰田专注氧化物体系。 其中硫化物因导电率接近液态电解质,被视为全固态电池的主流方向,其工艺难度较高,需解决硫化物遇湿产生硫化氢的难题。
五、用户体验升级:重新定义电动车使用场景
固态电池的普及将彻底改变用车习惯。 1800公里续航意味着城市通勤用户可数月充电一次,跨省自驾游无需中途补能。 12分钟快充则让充电体验接近加油,缓解高速服务区排队压力。
低温性能的提升拓展了电动车适用地域。 比亚迪固态电池在-30℃环境下放电效率达85%,远超日韩竞品,解决了严寒地区续航缩水的痛点。
,电池循环寿命超10000次,按每周充电一次计算,可使用约20年,远超车辆本身寿命,用户无需担忧电池衰减带来的置换成本。
从参数突破到实车验证,比亚迪固态电池的装车测试标志着电动车行业正迎来能源技术的分水岭。 当续航、安全、充电效率三大痛点被同时攻克,燃油车的最后壁垒正在崩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