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家庭来说,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无疑是生活品质提升的一大标志。
那份提车时的激动和喜悦,相信每位车主都记忆犹新。
然而,这份喜悦往往在第一次或第二次去4S店或修理厂做保养时,会掺杂进一些复杂的情绪。
当服务顾问拿着保养单,用一种既专业又关切的口吻,向你推荐一连串除了更换机油机滤之外的“附加项目”时,很多人的心里就开始打鼓了。
这些听起来高大上、似乎对车子百利而无一害的保养,真的都有必要做吗?
还是说,我们只是在为自己的“爱车心切”和“知识盲区”支付额外的费用?
今天,咱们就以一个普通车主的视角,掰开揉碎了聊一聊,那些在保养单上常见,却很可能让你白花钱的“鸡肋”项目。
咱们先从最直接影响车内感受的空调系统说起。
特别是每年春夏之交,当你把车开去保养时,几乎百分之百会遇到这样的推荐:“先生/女士,您的车空调一个冬天没怎么用,风道和蒸发箱里肯定积累了不少灰尘和霉菌。夏天一开,吹出来的风对老人和小孩的呼吸道健康有影响。我们现在有个深度杀菌除味套餐,能彻底清洁,给您家人一个清新的乘车环境。”这番话可以说是精准地戳中了我们对家人健康的关切点,听起来合情合理,让人难以拒绝。
几百块钱换来全家健康,似乎很划算。
但我们冷静下来想一想,这个钱花得到底值不值。
汽车的空调系统,其核心的制冷部件比如压缩机是全封闭的,根本不需要我们操心。
所谓的脏,主要就集中在两个地方:一个是空调滤芯,另一个是蒸发箱。
空调滤芯,您可以把它理解成我们汽车的“N95口罩”,它负责过滤掉所有想进入车厢的灰尘、花粉和杂质。
这个部件本身就是个消耗品,脏了就应该更换。
在网上电商平台,一个适配您车型的主流品牌空调滤芯,价格可能也就是三四十元,质量相当不错。
而更换它的过程,对于绝大多数家用车来说,简单到只需要打开副驾驶的手套箱,找到那个小盖板,取下旧的,换上新的就行,整个过程可能不超过五分钟。
可在店里,同样的操作,连工带料收你一两百甚至更多,是家常便饭。
至于蒸发箱,它在制冷时表面会产生冷凝水,确实容易因为潮湿而滋生霉菌,产生那股酸臭味。
店里所谓的清洗,多半是往出风口里喷一些泡沫清洗剂,这种方式能有多少清洁剂真正到达病灶,效果要打个问号。
所以,更经济实惠且有效的办法是,我们自己养成好习惯,比如在快到目的地前几分钟,提前关掉AC制冷,只开着风,把蒸发箱吹干,从源头上断绝霉菌的生长环境。
如果真有了异味,花几十块钱买一瓶口碑好的空调清洗剂,自己动手操作,效果一点不比店里差。
省下来的几百块,给家人买点好吃的,岂不是更实在?
接着我们再看看车子的“脚”——轮胎。
洗完车,看着四个轮子灰头土脸的,这时候工作人员可能会凑过来说:“老板,给轮胎做个保养吧,用专门的轮胎蜡给它上一层保护膜,能防止橡胶老化、龟裂,还能保持乌黑锃亮,让您的车看起来精神百倍。”听着确实诱人,毕竟谁不希望自己的爱车从头到脚都光鲜亮丽呢?
但这个项目,可以说是汽车美容里最华而不实的一个。
所谓的轮胎保养,绝大多数情况就是刷上一层油性的光亮剂。
刷完的瞬间,轮胎确实黑得发亮,视觉效果一流。
可这种“美颜”效果的持久性极差,车子只要开出去跑一圈,沾上尘土,立刻就打回原形。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它不仅起不到宣传的“保护”作用,反而可能有害。
市面上一些廉价的轮胎蜡含有石油基溶剂,这些化学成分会渗透进橡胶,破坏轮胎原有的抗老化剂,长期使用下来,反而会加速轮胎侧壁的老化和龟裂。
这哪里是保养,简直是在帮倒忙。
对于轮胎,我们真正应该倾注心血的,是那些关乎行车安全的硬指标,而不是它够不够亮。
首先是胎压,这是轮胎的生命线,过高或过低都会严重影响行驶安全和燃油经济性,好在现在我们国家出厂的新车都强制配备了胎压监测,我们只要多留意仪表盘就行。
其次是磨损情况,轮胎的沟槽里都有一个凸起的小标记,当胎面磨损到和这个标记齐平时,就意味着轮胎必须更换了。
平时我们也可以用一枚一元硬硬币,竖着插进轮胎花纹里,如果还能看到国徽的顶部,那就说明磨损得比较严重,该考虑换胎了。
最后就是勤检查,看看轮胎侧壁有没有鼓包、划伤或者细小的裂纹,这些都是爆胎的重大隐患。
所以,别再花冤枉钱给轮胎“化妆”了,把注意力放在实实在在的安全检查上,才是对我们自己和家人负责。
然后,我们来聊聊发动机的“肠胃”——油路。
当你的车开到几万公里,感觉动力好像不如新车时那么顺畅,或者油耗有所上升,服务顾问就会告诉你:“大哥,您这车积碳该清一清了,油路和喷油嘴堵了,动力自然上不来。我们这有免拆清洗项目,做完之后保证您感觉车子跟新的一样,还省油。”这套说辞对很多感觉车子“老了”的车主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积碳的确是发动机运行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也确实会影响性能。
但是,是否需要像店里建议的那样,动辄就来一次“大扫除”呢?
这里我们要感谢我们国家燃油品质的不断提升,现在的国六标准汽油里,本身就添加了能有效抑制和清洁积碳的清净剂。
对于绝大多数在城市道路正常行驶、车况良好的家用车来说,发动机的自洁能力加上高品质燃油的帮助,足以应对日常的积碳问题。
店里推荐的“打吊瓶”式免拆清洗,其效果对于轻微积碳或许有一点,但对于顽固积碳来说,无异于隔靴搔痒。
而且,这种清洗方式如果操作不当,或者清洗剂品质不佳,还可能把大块的积碳冲刷下来,堵塞更精密的三元催化器,那就得不偿失了。
更科学、更经济的保养方式,其实是“预防大于治疗”。
我们可以每隔五千公里左右,在加油前,自己往油箱里添加一瓶大品牌、有PEA(聚醚胺)成分的燃油添加剂。
这就像我们人吃保健品一样,起到一个日常维护、温和清洁的作用,成本不高,效果却很稳定。
只有当车辆确实出现了持续的、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严重抖动、加速无力、油耗异常等问题时,才有必要去专业的修理厂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和深度清洗。
最后说说车内的“面子工程”——座椅清洗。
特别是浅色的真皮座椅,坐久了难免会有些污渍,或者感觉皮质有些发干发硬。
这时候,保养顾问就会建议你做一个真皮座椅的深度清洁滋养护理,说辞无非是防止皮质开裂、提升车内档次等等,一套下来又是好几百。
实际上,他们所谓的“深度护理”,无非也就是用专业的清洁剂擦拭,再涂上一层滋养霜。
这些所谓的“专业产品”,我们自己在网上花上一两百块钱,就能买到一套国际大牌的清洁滋养套装,足够我们自己用上好几年。
而且自己动手,还能更细心,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拭,避免了技师为了追求效率而大力猛擦,对皮质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找一个周末的下午,放着音乐,自己动手把爱车的座椅打理得干干净净、皮质柔软,这不仅省了钱,更是一种与爱车交流的乐趣和满满的成就感。
总而言之,汽车作为现代工业的结晶,其耐用性和可靠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
爱护车辆,定期进行必要的保养,比如按时更换机油、刹车油等,是完全正确的。
但我们也要明白,过度的“溺爱”和不加分辨地听从所有推荐,最终只会让我们的钱包受伤。
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多一些自己的判断力,花钱要花在刀刃上,确保每一分投入都用在了保障安全和提升车辆核心性能的地方,而不是为了一些华而不实的表面功夫和不必要的“过度治疗”买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