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国内的科技圈和汽车圈里,有一件大事闹得沸沸扬扬,那就是华为发布了他们最新的智能驾驶系统,取名叫“乾崑ADS”。
华为方面放出话来,说这套系统非常厉害,能达到L3级别的自动驾驶,并且计划在今年9月份就开始向车主们推送。
这个消息一出来,大家伙儿的讨论就炸开了锅。
很多人都在问,这回是真的要实现科幻电影里那种,车子自己开,人在车里休息的场景了吗?
还是说,这又是一次宣传上的“画大饼”,听着很美好,但真要用上还得等很久?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这件事里里外外掰扯清楚。
首先,得承认华为这次拿出来的技术,从介绍上听,确实是相当有底气的。
华为智能汽车业务的负责人靳玉志在发布会上说,他自己已经提前体验了一个月的测试版,感觉那车开得“丝滑到不像机器”,这评价可不低。
能有这样的效果,靠的是一套全新的技术架构,叫“WEWA”。
这个名字听起来可能有点复杂,但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超级聪明的“AI云端教练”。
过去,自动驾驶系统学习开车,主要靠工程师在路上跑测试,一点一点积累数据。
但这个“AI教练”不一样,它在电脑的虚拟世界里,能模拟出比现实世界复杂一千倍的交通状况。
比如各种突如其来的行人、不按常理出牌的车辆,还有暴雨、大雾这种极端天气,系统在云端早就演练了成千上万遍。
学完了这些“高阶课程”,再把经验教给路上的每一台车。
这就好比一个围棋选手,在跟真人对弈之前,已经跟最顶尖的AI下了几百万盘棋,棋力自然非同一般。
有了这么强大的学习能力,华为给出的数据也相当亮眼。
他们说,用了这套系统,在城市拥堵路段的通行效率能提高20%,这意味着同样的路程,你可能能比别人早到家。
急刹车的次数能减少30%,车子开起来更平稳,坐在里面的人也就更舒服,不会有那种一惊一乍的感觉。
而且,系统的反应速度比人类驾驶员快了一半,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这零点几秒的差距可能就是安全的关键。
再加上他们宣称的,车上装的激光雷达,精度能达到3厘米,理论上连路面上一颗小石子的起伏都能感知到。
从这些技术细节来看,我们确实能看到中国企业在智能驾驶这个高精尖领域,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我们骄傲的事情。
不过,技术再先进,最终还是要落到咱们普通老百姓的日常使用上。
理想很美好,但现实中还有几个很实在的问题摆在眼前,这也是大家最关心的。
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么好的系统,到底哪些车能用?
在发布会上,华为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适配车型名单”。
这就让很多正准备买车,或者刚买了新车的朋友心里犯了嘀咕。
现在的情况就有点像网上大家开玩笑说的,买车前得先问销售一句话:“我这车,以后能吃上华为这顿‘智能驾驶’的大餐吗?”这种不确定性,确实让消费者在做选择时多了一层顾虑。
第二个问题,就是钱的问题。
华为很贴心地把乾崑ADS分成了四个档次,从低到高分别是SE版、Pro版、Ultra版等等。
但仔细一看,这划分其实也设定了不低的门槛。
如果你买的是最基础的SE版,那它能帮你实现的,主要是在高速公路上巡航,以及完成自动泊车。
这当然也很有用,但离大家想象中的“城市自由穿梭”还有距离。
如果你想在上下班高峰期的城市道路上,也让车子自己应对复杂的交通,那你至少得选择Pro版。
那最终极的体验,也就是L3级别的高速公路“脱手驾驶”,让你可以在开车时看看文件、回回信息呢?
那就必须得上最顶配的Ultra版了。
这么一来,享受智能驾驶的便利程度,就直接和你的购车预算挂上了钩。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划分?
说到底还是成本。
智能驾驶,尤其是高级别的,背后是极其昂贵的硬件在支撑。
就拿之前和华为深度合作的岚图FREE高阶智驾版来举例,为了实现强大的功能,那车上的硬件配置堪称“豪华”。
光是一个主激光雷达,就是192线的顶级规格,整个系统的计算平台算力超过了1000TOPS。
这个TOPS可以理解为汽车的“大脑处理速度”,数值越高,大脑越聪明,反应越快。
这么一套顶级的“眼睛”加“大脑”,成本自然非常高,也就决定了只有在价格较高的车型上才能配备。
所以,这个分档次的做法,虽然让消费者觉得不太舒服,但在目前的技术和成本条件下,可能也是车企一种无奈的商业选择。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承诺兑现的时间。
华为之前曾经宣布过一些雄心勃勃的目标,比如在今年6月份,就要让系统覆盖全国50万个停车场,实现从停车场入口到车位的“车位到车位”全自动泊车。
其中还有10万个停车场,能支持更高级的“跨层泊车代驾”。
但现在时间已经过了6月,我们并没有看到大规模的推送和落地。
还有那个听起来特别有安全感的“泊车无忧”保险,号称如果因为系统问题导致泊车事故,单车最高能赔付600万元。
这既体现了华为对自家技术的信心,也从侧面说明,新技术在应用初期,确实存在需要用保障来兜底的风险。
大家都在等着看,说好的9月推送,会不会也像之前的计划一样,有所延迟。
最后,也是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就是L3级自动驾驶的法律责任问题。
这一点,发布会上几乎没有提及,但它却关系到每一个使用者的切身利益。
我们现在市面上大部分所谓的“自动驾驶”,其实都属于L2级别。
在L2级别下,系统扮演的是“辅助”角色,驾驶员必须时刻保持专注,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如果出了事故,法律上认定责任人是驾驶员。
但L3级别就完全不同了,它意味着在特定的、符合条件的道路上(比如结构化的高速公路),驾驶权可以由系统完全接管,驾驶员可以合法地将手脚和视线都解放出来。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在这个期间,车辆发生了交通事故,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
是车主,还是提供技术的华为,或者是汽车生产厂家?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法律和伦理问题。
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在一些城市开始了L3级自动驾驶的试点工作,相关的法规也在逐步探索和完善中,但这距离形成全国统一、清晰明确的法律条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个问题不解决,L3级自动驾驶就很难真正大规模地推广开来。
总而言之,华为乾崑ADS的发布,无疑是中国科技力量的一次重要展示。
它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出行的美好蓝图,一个更安全、更轻松、更高效的驾驶时代仿佛就在眼前。
但是,从一个激动人心的技术发布会,到一项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大家用得放心、用得起的成熟产品,中间还有许多现实的坎需要迈过。
比如清晰的适配计划、合理的定价策略、可靠的推送时间,以及最重要的,一个明确的权责划分。
大家都在期待着9月的到来,希望这一次,我们等到的不再是一个需要继续等待的“期货”,而是一个真正能够改变我们生活的、值得信赖的伙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