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人会问,都是猛士,武汉和襄阳的有啥不一样?先从根子上说,法律身份就差得远。武汉猛士是东风的分公司,虽说不是独立法人,但有自己的营业执照,能签合同、跑业务,更像“自家门店”,主要管高端硬派越野的销售服务。襄阳猛士就不同了,是正经的合资子公司,有自己的章程、董事会和账本,能独立担责任,东风和襄阳政府一起持股,更像“合伙开的新公司”,专门冲主流市场。
再看地理位置,选这俩地儿全是算计。武汉猛士在经开区珠山湖大道,守着武汉成熟的汽车产业链,专心做高端;襄阳猛士在高新区东风大道,这里从上世纪80年代就跟东风打交道,有完整的汽车配套,但缺个新能源龙头项目。猛士一来,正好补上这个缺口,把襄阳的闲置产能盘活——之前襄阳有家工厂,年产能20万辆,因为车型卖得不好,好多设备都闲着,现在猛士要在这产3款新能源轻越野,正好让这些设备“重获新生”。
84.7亿的注册资本,每一分都花在刀刃上。东风没掏现金,拿的是压箱底的技术和品牌——智能驾驶的核心技术、车型平台的本事,还有“猛士”的商标,值35.5亿;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出模具这些实物,值9.2亿;剩下的40亿全是襄阳这边掏的现金,襄阳控股拿28.8亿,襄高投资拿11.2亿。算下来东风系持股52.8%,掌着实权,襄阳政府持股47.2%,足见地方对这事的重视,这可不是随便投钱,是赌襄阳汽车产业的未来。
产品定位更是分得明明白白。武汉猛士专做高端硬派越野,就拿在售的M917来说,80万到88万的定价,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的,2025年前8个月才卖了2451辆,虽说涨得快,但还是小众。襄阳猛士就接地气多了,瞄准20万到30万的主流市场,做轻越野车,还全搭了华为的“黑科技”——ADS智驾系统、鸿蒙座舱,之前上市的M817,31.99万起,5小时就定出去3700多辆,这热度比武汉那边高多了。这就像一家店,既有高端定制款撑场面,又有平价爆款拉人气,两头都不耽误。
这里必须提华为,它可不是来“打酱油”的。东风和华为今年5月就签了深度合作协议,襄阳猛士直接成了“试验田”。华为不只是给技术,还帮着搞研发流程、搭营销体系,东风还想学着华为的IPD体系——就是集成式的新产品研发流程,还有IPMS销售流程,把这些先进经验用到自己身上。之前M817能卖得火,华为的技术加持功不可没,这也让大家看到,传统车企跟科技公司合作,能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对襄阳来说,这事儿远不止建个工厂简单。猛士项目一来,直接带动本地零件厂转型,骆驼集团、回天新材这些襄阳本地企业已经进了猛士的供应链,以后还会拉来更多外地的优质配套商。按照规划,襄阳猛士未来年产30万辆,年产值能到500亿,这不仅能解决就业,还能让襄阳的汽车产业链从传统燃油车转向新能源,实现“换道超车”。老话讲“众人拾柴火焰高”,东风、华为、襄阳政府还有本地企业一起发力,这股劲要是拧得紧,襄阳的汽车产业说不定能迎来第二春。
其实猛士这波双城布局,不只是一个品牌的转型,更像是传统车企应对市场变化的缩影。现在汽车市场不好做,光守着高端市场活不下去,只做低端又没竞争力,猛士一边让武汉守着高端阵地,一边让襄阳冲主流市场,还拉上华为搞技术,算是找对了方向。对湖北来说,这更是汽车产业的一次“内部联动”,武汉的高端资源和襄阳的产业基础互补,说不定能让湖北从“汽车大省”变成“汽车强省”。
湖北人对东风都有感情,身边不少人开的都是东风的车。现在猛士一边扛着高端的旗,一边带着襄阳冲主流市场,还把华为的技术揉进来,这不仅是猛士自己的事儿,更是湖北汽车产业再上台阶的机会。你身边有没有开东风车的朋友?你觉得襄阳这波能借着猛士实现产业升级吗?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也让更多人看看湖北汽车产业的新动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