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电动车电池越大越好?别被忽悠了,看好两个指标,500km都够了
说到买电动车,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电池越大越好,续航越长越好。特别是身边总有朋友说"买电动车就得买800公里以上的,不然根本不够用"。但是坐下来仔细想想,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不然,电池大并不意味着用着省心。相反,盲目追求大电池,可能让你多花不少冤枉钱。
大电池的两大问题
先说说为什么大电池不是万能的。从我国"新能源汽车元年"的2008年至今,十几年来,纯电车的续航从300多公里增加到了今天的1000公里。看起来很牛,但实际使用中,大电池有两个明显的问题。
首先是价格。现在动力电池成本在整车价格中占比还是很高的,想要长续航,基本都是靠电池堆砌实现的。续航里程越长,要花的钱就越多,多出来的钱,够你买好几年保险或者充好几年电了。
其次是重量问题。电池多了,整车重量增加,电耗自然也跟着上升。你会发现,那些大电池长续航的车型,从比例上看,并没有比标准续航车型在实际里程上增加多少。很多时候,心理安慰的作用更明显。
大部分人的用车场景很有限
说到用车,咱们得实事求是。2023年,中国新能源渗透率乐观预计能超过34%,而困扰用户进一步下单的主要问题就是充电焦虑、续航焦虑。
但仔细想想,大多数人开车主要干什么?上下班通勤,接送孩子,买菜购物,偶尔出去转转。就算是一二线城市,一天跑100公里已经算多的了,三四线城市更少。
即使是跑长途,一年也就那么几次。稍微远一点的地方,很多人还是会选择飞机或者高铁。真正单程超过800公里的情况,一年到头也没几次。
在这种情况下,一辆续航400-500公里的车其实完全够用。每天晚上回家充电,第二天满血复活,何必为了一年用不了几次的长途,多花好几万买个大电池呢?
买电动车要看这两个关键指标
既然大电池不是重点,那买电动车应该看什么?答案是充电速度和电耗表现。
充电速度是关键
从P=UI的物理规律来看,若想提升充电效率,要么提升电流、要么提升电压。现在主流的技术路线是800V高压快充。
2024年很多标志性技术都会迎来新突破,800V高压快充更是会快速普及、放量。截至目前,上汽、广汽、吉利、长安、蔚来、小鹏、理想、小米等主流车企均推出了800V高压车型。
小鹏汽车旗下的G6车型额定电压为551V,阿维塔12的额定电压594V,智己LS6的额定电压较高一些达到750V,小米SU7更是能够达到871V。
这些车型在合适的充电桩上,搭载800V快充技术的纯电动车普遍宣称可实现充电5分钟可增加续航200km,充电15分钟增加500km。
比如最新的中创新航推出的"顶流"5C快充LFP电池,可实现5分钟补能里程300+km,10%-80%SOC充电时间≤12min。这种充电速度,即使续航短一点,也完全不用担心。
电耗表现不能忽视
第二个重要指标是电耗。有些车型电池很大,但电耗也很高,大电池的优势就发挥不出来。相反,一些电池容量不大但电耗控制得很好的车型,实际续航表现反而更稳定。
使用SiC的高压架构车辆的能量效率比400V车辆高约3.5~8%。这意味着同样的电量,能跑更远的距离。
举个例子,一块80度的电池,一度电5毛钱,完全充满40块钱能跑500公里,每公里成本8分钱。但如果另一辆车60度电池能跑400公里,每公里成本就是7分5。电耗越低,不仅跑得远,用车成本也更低。
500公里续航真的够用吗?
可能有人会质疑,500公里续航真的够用吗?答案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够了。
纯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在121~715公里左右,但也有一些特殊的高性能车型能够达到更高的续航里程。目前我国主力新能源乘用车的续航里程普遍突破600公里,部分高端车型甚至突破了1000公里,续航不再是消费者的主要焦虑问题。
关键是要配合快充技术。对于一辆搭载100kWh电量的电动汽车而言,在当前400V电压平台、250A电流下,需要30分钟才能充电30%至80%,而如果电压提升到800V左右,15分钟能实现电池充满。
这种充电速度下,500公里续航完全够用。日常通勤不用说,就算跑长途,中途休息15分钟补个电,又能跑几百公里,比加油还方便。
未来发展趋势
2023年800V车型渗透率约为2%,随着800V车型的价格不断下探,预计2025年将进入至15~20万元区间,对应的800V车型渗透率也将迎来爆发。
预计2025年800V快充车型在新能源车渗透率将达到15%,全球800V架构新能源汽车销售量达到370万辆。
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快充技术会越来越普及。到那时候,买电动车的逻辑可能会完全改变:不是电池越大越好,而是充电越快越好。
买电动车,别被"续航里程"这个数字忽悠了。对大多数人来说,500公里续航配合快充技术,完全够用。与其多花几万买个大电池,不如把钱省下来,选个充电快、电耗低的车型。毕竟,真正影响用车体验的,不是电池有多大,而是补能有多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