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路已断,后无退路,奥迪必须杀出电动化血路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

就是那个我们都很熟悉的豪华品牌奥迪,好像在中国和在欧洲,完全是两副面孔。

在欧洲老家,它显得特别有耐心,不慌不忙,发布个新车计划,都排到好几年以后去了,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前路已断,后无退路,奥迪必须杀出电动化血路-有驾

可是一到中国市场,画风突变,又是降价促销,又是火速推出新车型,那股子着急劲儿,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得到。

这就让人纳闷了,同一个奥迪,怎么会表现出这么大的反差?

难道是这位曾经的“优等生”,在中国这个全新的电动车考场上,真的有点水土不服,找不到北了吗?

咱们先看看奥迪在欧洲是怎么个“稳”法。

前段时间在德国慕尼黑有个挺大的车展,奥迪在自家门口,风光地展示了一款叫Concept C的概念车。

这车确实漂亮,设计感十足,也代表了奥迪未来的方向。

前路已断,后无退路,奥迪必须杀出电动化血路-有驾

可关键问题是,奥迪说了,这车要想真正开上路,得等到2027年。

大家想想,现在电动车市场变化多快啊,一年一个样,三年后会是什么光景谁也说不准。

奥迪敢这么不紧不慢地规划,说明它在欧洲市场的心态是很放松的,觉得一切尽在掌握。

但是,咱们再把视线转回国内。

几乎就在德国车展刚结束的时候,奥迪在中国市场火速上市了一款叫E5 Sportback的纯电轿跑。

这款车就很有说法了,它用了不少咱们国家上汽集团的技术,可以说是中德混血。

前路已断,后无退路,奥迪必须杀出电动化血路-有驾

最关键的是价格,起售价定在了23万多,这个价格对于奥迪这个牌子来说,可以说是相当有诚意了,几乎是贴着成本在卖。

结果呢?

市场反响非常热烈,上市半小时订单就破了一万台。

一边是慢悠悠地画大饼,一边是急吼吼地降价抢市场,这种强烈的对比背后,其实是奥迪一份不太好看的成绩单。

咱们用数据说话。

2025年上半年,奥迪在全球的销量是下降的,而下降最厉害的地方,恰恰是它最看重的中国市场,跌了超过百分之十。

前路已断,后无退路,奥迪必须杀出电动化血路-有驾

但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让奥迪头疼的是电动车。

这半年时间里,奥迪在中国总共才卖出去了不到八千辆纯电动车,比去年同期还少了差不多四分之一。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国内的一些新能源品牌,比如理想、蔚来,一个星期的销量都不止这么点。

也就是说,奥迪在中国卖半年的电动车,还赶不上人家一个星期的量。

这差距,已经不是一点半点了。

可奇怪的是,同一个时期,奥迪的电动车在欧洲却卖得特别好,尤其是在德国,增长率高达百分之七十多。

前路已断,后无退路,奥迪必须杀出电动化血路-有驾

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感受,让奥迪在中国市场不得不焦虑起来。

更有意思的地方来了。

很多人可能觉得,奥迪在欧洲能卖得好,靠的肯定是纯正的德国技术和品质。

但如果我们仔细扒一扒,就会发现,它在欧洲的成功,背后有很多“中国力量”的影子。

就拿那个在慕尼黑车展上很风光的Concept C概念车来说,它里面那套非常先进的智能座舱系统,其实就是奥迪和咱们的上汽联合开发的。

连德国媒体都承认,这套系统的流畅度,比特斯拉还要好。

前路已断,后无退路,奥迪必须杀出电动化血路-有驾

再比如,在欧洲卖的奥迪Q8电动版,里面用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有华为的技术支持;用的电池,是宁德时代专门给它定制的,续航里程很长;就连充电速度更快的高压平台技术,也是奥迪在中国的团队率先研发出来,然后被应用到全球车型上的。

这么一看就明白了,奥迪现在的新能源全球战略,很大程度上是在依靠“中国科技”来武装自己,然后再卖到全世界。

可以说,是中国的技术在帮助奥迪维持全球市场的体面。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中国的技术这么厉害,奥迪也用得挺顺手,为什么它自家的电动车在中国本土反而卖不动了呢?

原因出在奥迪自己身上,具体来说,就是它那个“油电共进”的战略。

这个战略听起来很稳妥,意思是燃油车和电动车我都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前路已断,后无退路,奥迪必须杀出电动化血路-有驾

但在如今这个电动化浪潮席卷的中国市场,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就显得非常尴尬。

首先,奥迪前不久宣布,放弃了之前那个要在2033年彻底不卖燃油车的激进计划。

这个信号一放出来,就等于告诉大家,它对全面转向电动车还是有些犹豫和不舍。

结果就是,它的销售重心和资源,绝大部分还是放在奥迪A6L这样的传统燃油车上,燃油车销量占了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七还多,电动车自然就成了被冷落的“配角”。

其次,为了维持这个“油电共进”的局面,奥迪在中国的情况变得特别复杂。

它既有一汽奥迪,又有上汽奥迪,两个合作伙伴,好几个不同的技术平台要同时兼顾。

前路已断,后无退路,奥迪必须杀出电动化血路-有驾

这就好比一个厨师,非要在一个灶台上同时做川菜和粤菜,结果必然是手忙脚乱,哪一道菜都做不到极致。

资源被严重分散,形不成合力,自然也就造不出真正有竞争力的电动车产品。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奥迪的电动车在智能化方面,跟不上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现在咱们国家的消费者买电动车,非常看重车里的智能系统好不好用,导航聪不聪明,语音助手灵不灵。

在这方面,奥迪的得分只有72分,而蔚来、理想这些国产品牌的平均分是85分。

别小看这十几分的差距,这背后是传统车企和新势力在产品理念上的巨大鸿沟。

所以,奥迪的“油电共 “油电共进”在中国,实际上变成了“油车撑着场面,电车拖着后腿”的尴尬局面。

那么,奥迪这艘大船还有机会掉头吗?办法肯定是有的,但必须下决心动大手术。首先,技术上不能再只是简单地把中国技术拿来用,而是要在中国进行更深度的本土化研发。比如说,和华为的合作可以更进一步,直接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目标就是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研发出来的成果让一汽奥迪和上汽奥迪一起用。甚至可以思路再打开一点,考虑到中国南北充电设施和用户习惯的差异,是不是可以考虑加入蔚来的换电联盟,开发能换电的车型?这远比让用户在节假日排队等充电要方便得多。其次,在成本控制上也要学学中国同行的智慧。一汽早就和比亚迪合资建了电池厂,奥迪为什么不能也和比亚迪这样成本控制的大师合作呢?如果能把最贵的电池成本降下来百分之三十,那奥迪电动车的价格就能更有竞争力,不管是高端车型还是更亲民的车型,都能更快地推向市场。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奥迪需要重新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过去很多人觉得奥迪是“官车”,稳重、气派,但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买豪华车的年轻人,更看重科技感、个性和用户体验。奥迪需要放下过去的光环,向新势力们学习,多搞一些技术体验日,让大家亲身感受它的技术实力;多建立一些车主社群,强化自己“科技豪华”的新标签。说白了,奥迪需要彻底放下燃油车时代的辉煌包袱,真正蹲下身子,用心去理解和满足中国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当它不再纠结于过去,而是真正把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时,或许才能在这条已经没有退路的电动化道路上,为自己杀出一条血路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