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产业最近有点冷清,汽车圈子里的“老炮儿”,都没了往日的底气。我有个在斯图加特修车的朋友老福,前阵子喝酒还说,“现在厂门口都没过去那么多围着应聘的年轻人了噢。”一边剥花生一边叹气。以前大伙儿都羡慕能进大众、奔驰,如今欧洲这几大品牌,岗位一年里就少了五万多个,营业场合话题都成了谁又被裁了,谁转行做别的了。
还记得沃尔夫斯堡那片大众城,楼前大标志总有人打卡。可今年据说门口的保安和清洁阿姨人数都对半砍了。要搬家的听说也多。最近汽车行业净化裁7%的岗位,安永的数据挺吓人。其实不只是圈里人,小城里那些小配件商、钣金厂都跟着吃不消,工头聊天,说每个月订单压了好几个仓库,不敢多招人。
技术部的同事私下讲,什么“从2019年以来,整个德国工业干活的人少了二十多万,掉了4.3%”——但数字没人真感受得那么具体。倒是师傅们下了班都盘算着要不要去做能源、制药,那种还算稳。
北京那边有修理厂接奔驰、宝马返修,有几个部件今年用的牌子直接找不到出口供应商。原本一到年底大家抢着加班,厂里路过还能听见锤子敲铁的响声。现在么,二季度连续第八次工业营业额下滑,小作坊的老板晚上进微信车友群来发牢骚,说这个行当都快没干头了。
其实车友们讨论最多的,还是那几个绕不开的话题:电动车冲击大,国产新势力像打了鸡血似的,就连乡下镇子都能看到新势力电车的小广告。老款油车的售后零件居然也涨价,还是要等。有人说销售额降了1.6%,背后其实是自主品牌降价打出来的压力,纯电BBA门店客流稀了好多。
出口方面更惨。美国这头,德国车卖不动关税又高,就连老迈的奥迪A6L在那边都只有个冷门进口版本。布罗希尔克——这名字太拗口——安永那边的老总,说美国订单槽得慌,光靠国内那点需求根本掰不平高成本。欧盟嘴上说要给汽车关税水平搞个追溯调整,实际没动静,谁都知道以前川普那套高关税还钉在那里。
供货配件也是零零碎碎的情况。朋友阿彼说,他们厂那阵子差点熬不过去,某家供应商一口气砍了几十个研发和行政的职位,带起来一大片连锁反应——很多人天一亮都不知道下个月还能不能上岗。
顺带一提,行业里有个流传多年的“八刀说”——说汽车行业每陷一次经济低潮,刀都落在研发部门和小供应链,研发同事基本脸色不大好。奔驰皮下最近把Cellforce那个电池部门砍得挺狠,以前不是说激光焊接房能带来新生意,如今也见不着人进新项目。
不过机械制造、金属制造也别高枕无忧,岗位都在掉。前年机械岗还算吃香,今年少了一万七千号人,金属制造位也丢了一万多,各自都在盯着化工制药——门口阿姨都说,“化工制药还不裁呢,可惜专业不一样。”
德国工业基地的话题一直在工厂、社群晚宴上吵得火热。有人说这是“去工业化”。有啥办法?可你且别说,统计局数字服帖:十年下来,德国工业干活的其实比之前多了不少,足足涨了3.5%,差不多十八万号,只不过短期内坎坷太猛,大家都觉得形势严峻。
市场走向没人说得准,工会老哥经常吓唬小辈,“等你们毕业比我们那会儿难多了,现在厂里招学徒都收紧,有那本事就去搞点边缘的新玩意。”年轻工科学生愁得慌,听着师兄师姐的转行故事,微信群里也有人调侃以后得先学AI后学机械,说不准哪天设计完一份图纸,岗位就没了。
说起来,保时捷几年前不是搞了台冷门的限量款电动车,师傅传说那套大电芯就是Cellforce弄,结果去年三月出了一回火,诸多用户吐槽烧焦味道三天都散不掉。后来小区群里有个“教授头衔”的邻居特地发照片进群,说德国厂的电池就是靠边站,国产电池冲得快,用起来也不怕起火。
真有车友今年把自己那台07年的进口大众高尔夫卖了换新电,吐槽修发电机等了三周不见零件,二手车行老板拍着胸脯说,“你还不趁早脱手,老掉牙德国车以后修起来更没道儿。”
后话,老福家那台A系还开着隔三差五掉个小配件,去年差点卖了没舍得。再不济,哪天下岗了弄个修配厂小本生意,多的别想,活得踏实些。分享个据说常听到但总没人验证过的小八卦:“斯图加特地铁口那家配件店,其实幕后老板是当年被奔驰裁掉的高级工程师,现在成天乐呵呵泡咖啡,也不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