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光无限到压力山大,特斯拉在中国经历了什么?本土竞争越来越激烈

商场门口的特斯拉展厅像一场旧热闹的回忆剧现场,路人只是掠过一眼就走。 站在门口的,是34岁的钱阳,手里握着前任的记忆。

曾经他开着Model3,周末拉着朋友去兜风,如今却把这辆车卖了,花三万多美元换了辆小米SU7。 你要问他为什么换?他说得很直白:“下班累得连抬手关门的力气都没有,和小爱说句话,家里的空调就能提前凉下来,这点儿体验,特斯拉做不到。”这话像一记当头炮,击中了不少路人的好奇心。

从风光无限到压力山大,特斯拉在中国经历了什么?本土竞争越来越激烈-有驾

这阵子,特斯拉在国内的销量像被按下暂停键。 到2025年5月,国内销量不到4万辆,同比明显下降。

曾经占据的11%市场份额,如今只剩约4%。 把对比拉直,竞争对手的脚步却越来越稳。

比亚迪把纯电、插混合起来接近三成的市场份额;就连一路被视作后来者的小米,也分得约3%的市场。 现场的销售们更是肉眼可见的压力山大,北京一位前线销售无奈地说,过去一周卖四辆就算完成任务,现在却要“每天至少卖一辆”。这意味着,工作强度翻倍,日夜轮换已成常态,很多同事的工作时长从十小时拉到十二小时,任务完成仍然像打卡难。

说到底,特斯拉的“科技先锋”光环曾经是真的,吸粉也确凿。 但本土品牌已经把“用户到底想要啥”摸得门儿清。

车载冰箱、能追剧打游戏的大屏、自拍摄像头等功能,很多国产车都具备甚至超越。 更令用户心动的是技术层面的跃进。

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的5分钟充电技术已成为现实,等于把“随走随充”的承诺落到实处。 对许多普通家庭而言,这意味着日常用车成本和使用体验的实质性改善。

原本以为会大刀阔斧更新产品,结果中国区的反馈比总部预期更早、更强。 用户希望的并非仅仅更强的芯片和更美的外观,而是无缝连接手机、无缝对接家居生态、在车内就能完成日常娱乐与办公的需求。

可总部却把这些放在“优先级较低”的清单上,直到2023年才加入了一些本地化应用,如芒果TV等,却与国产车上的丰富App相比,仍然差距明显。 特斯拉也意识到问题,试图通过降本增效来提升竞争力。

2026年计划推出新款ModelY,试图靠降价或减配来拉动市场份额。 但现实很赤裸:ModelY的起售价仍然远高于同等水平的国产车型。

以海狮07这一细分市场的选择为例,价格差距明显。 降配若不伴随降价,用户的选择依旧会偏向价格更具性价比的国产对手。

自动驾驶成了另一个焦点,但在国内的落地并不顺利。 特斯拉对FSD寄予了很高期望,想借此巩固技术优势,并通过获取海量的路况数据来提升系统水平。

2024年4月,马斯克亲自飞往北京,试图争取推进FSD的初步许可,谈判一度看起来有希望。 结果却出现了“数据本地化”的硬性条款:必须用本地驾驶数据训练系统,而且数据不能出境。

最初的设想,竟然是把视频里的敏感信息做模糊处理再上传,但数据量巨大,无法在中方容许的范围内完成。 随后,特斯拉又推演出在本地训练FSD的方案,却需要用到美国出口管制的高端芯片。

原本的芯片技术门槛让谈判陷入僵局,耗时近九个月,仍未解决。 对比之下,国产同行们已经把城市路段的无人驾驶与辅助驾驶做到了大规模落地。

小鹏的XNGP、比亚迪的“天神之眼”等系统,功能接近甚至在某些场景上优于特斯拉的FSD。 百度、百度系的无人驾驶公司以及小马智行,已经在无人物流、无人出租车方面展开大规模商业化试运营。

特斯拉若还停留在“得天独厚的经验金矿”阶段,显然已经难以与之正面对抗。 还有一个小插曲,2025年2月,特斯拉想通过无线更新来偷偷加一些美国FSD中的城市导航功能,监管部门立刻发出禁令,明确表示所有驾驶辅助功能的更新都需要事先审批,这一招被直接叫停。

3月又试图推出“FSD部分功能免费试用一个月”的策略,结果同样被监管方勒令停止,理由很直白:不能把用户当成实验对象。 回望历史,特斯拉在中国落地的初期,政府的确给了它可观的扶持。

廉价土地、低息贷款、税收优惠等,甚至让它成为第一家在华独资建厂的外资车企。 上海的工厂带来销量快速增长,也让更多的供应链上下游获得机会,一体化压铸成形等工艺成为行业标配,国产车企也从中受益,学习到更高的生产效率。

但时间是最敏锐的裁判。 2023年上海车展给外界的信号是:西方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正在被国产对手快速缩短距离,甚至被超越。

行业分析师甚至直言,马斯克初来乍到,看中了市场规模和成本优势,但没料到中国企业的创新速度会如此之快。 如今,特斯拉的市场地位不再稳固,反而需要面对来自R&D、供应链和本土化服务的全面挑战。

2025年的进展同样发人深省。 特斯拉把Megapack巨型储能电池从上海工厂向外拓展到澳大利亚,意在布局全球储能市场。

这个方向本身就讲述了一个事实:在电动车之外,新能源领域的竞争也在加速,国内企业在储能、机器人等高端领域的参与度日益提升。 宁德时代、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本土力量已经成为行业格局的一部分,甚至在某些领域成为对手的关键供应商。

马斯克本人也坦承,若把机器人领域排成全球排行榜,前十名里很可能会有中国公司。 外资在华的教训并非个案。

回放摩托罗拉曾经在中国市场的辉煌,最终因为技术分享、政策导向和国内企业的快速追赶而被挤出局。 苹果也曾以中国市场为支点领先全球,如今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格局里被华为等品牌追赶甚至超越。

事实告诉我们,政策窗口期虽短,竞争者的迭代速度却一直在加速。 单靠早期优势维持市场地位,像在海上飘摇的船,只要潮汐一变就可能翻船。

展望未来,特斯拉要不要继续赌在“品牌 + FSD + 新业务”上,还要看它能不能实现真正的本土化改造。 要不要把更多的研发、采购、售后服务放在中国本地,真正理解并融入中国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才能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市场里保持稳定的发展。

这意味着,若不真正打开本地化的诚意,即使曾经是市场的鲶鱼,也有可能沦为被陈列的标本。 最后一个问题摆在所有人面前:在高度本土化、技术快速迭代的中国市场,外资企业究竟该如何立住脚跟?是继续以全球化的节奏推进,还是放下身段,建立更贴近本地的生态闭环?当下的答案未必统一,但一个清晰的信号却已经很强烈——若想在中国长期生存,光有品牌光有钱还不够,真正的关键在于对本土需求的深刻理解与持续的、可落地的本地化创新。

这场市场博弈,还在继续,谁能笑到最后,谁又会被市场无情地调节?你怎么看待这场“鲶鱼效应”的新变化?在你看来,未来三年,外资品牌最需要的,是更深入的本地化,还是更大胆的技术突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