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媒体惊叹,中国悄然崛起,这一关键领域已领先全球

有时候,一些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自己可能还没完全意识到,反倒是局外人看得更清楚。

最近就有这么个事儿,咱们很多人还在讨论买车是选个老牌子的合资车靠谱,还是支持一下国产品牌,结果远在德国的媒体,已经替我们拉出了一份清单,用实打实的数据告诉世界,中国汽车工业,尤其是在新能源这个赛道上,已经悄悄地站到了一个很多人都意想不到的高度。

德国那本很有影响力的《经济周刊》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里面的数字可以说是相当震撼。

德国媒体惊叹,中国悄然崛起,这一关键领域已领先全球-有驾

文章指出,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年产量,已经正式突破了1000万辆。

这个数字单拎出来可能大家没什么概念,但对比一下就知道了,它比整个欧盟所有国家加起来生产的新能源车还要多。

德国人还做了个更形象的计算,这相当于每一分钟,就有大约19辆崭新的新能源汽车从中国的工厂里下线。

这个速度,让一向以汽车工业为傲的德国和日本同行,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惑。

他们可能想不通,几十年前还需要他们提供技术和生产线的伙伴,是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从追赶到领跑的转变?

德国媒体惊叹,中国悄然崛起,这一关键领域已领先全球-有驾

其实,这个转变真不是天上掉馅饼,也不是靠什么运气。

咱们把时间往回倒个十年八年,那时候的汽车市场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你要是说花个十几万买一辆国产SUV,身边懂车的朋友多半会劝你三思,觉得在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三大件”上,国产车跟合资品牌比还有着明显的差距,买国产车似乎成了一种“不讲究”或者“图便宜”的选择。

但是现在,你只要在任何一个城市的街头站一会儿就会发现,马路上跑的新能源汽车,十辆里面至少有七辆都挂着我们自己的品牌标志,从比亚迪、蔚来、小鹏,到理想、极氪等等,这背后发生的,是一场彻彻底底的技术和观念的革命。

我们先看看传统燃油车领域的变化。

德国媒体惊叹,中国悄然崛起,这一关键领域已领先全球-有驾

就拿奇瑞这个老牌子来说,过去总给人一种技术扎实但形象有点“土”的感觉。

可就是这样的“理工男”,去年推出的一款瑞虎8 PLUS,在预售的第一个月,订单就超过了3万台,这个成绩甚至比一些合资品牌一整年的销量还要亮眼。

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底气?

因为它搭载的那台1.6T鲲鹏发动机,热效率达到了37.1%。

这个词听起来专业,说白了就是烧同样的油,能把更多能量转化为动力,车子就更有劲、更省油。

德国媒体惊叹,中国悄然崛起,这一关键领域已领先全球-有驾

这个数据已经不输给,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以发动机技术著称的丰田。

除了“心脏”强大,车子的“骨架”也硬朗起来,全车使用了超过65%的高强度钢材,在前段时间国内公认最严格的中保研碰撞测试里,安全性能表现优异,让很多同级别的合资车都相形见绌。

当国产车在核心技术和安全性能上都追了上来,甚至实现了反超,消费者的选择自然就变得简单了。

如果说在燃油车领域我们是奋起直追,那么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们就是彻底换了个赛道,直接制定了新的游戏规则。

一开始,那些传统的汽车巨头们对电动车是有些不屑一顾的,认为这不过是“装了轮子的电池”,缺乏机械美感和技术沉淀。

但市场的反应给了他们沉重一击。

德国媒体惊叹,中国悄然崛起,这一关键领域已领先全球-有驾

大众汽车为了抢占市场,去年给旗下的ID.系列电动车大幅降价,最高降了5万块,但销量排行榜上,依然被比亚迪牢牢压在身下。

豪华品牌宝马推出的纯电动车iX3,听起来名头响亮,但懂行的人一看配置单就明白了,最核心的电池包,用的是中国宁德时代的;驱动电机,来自另一家中国企业精进电动。

可以说,除了那个蓝天白云的车标,这台德国豪车最关键的“三电”系统,都烙上了“中国制造”的印记。

日本车企的处境则更为尴尬,丰田的掌门人丰田章男前几年还公开表示电动车没有未来,结果自家寄予厚望的bZ4X电动车,在中国市场每个月的销量只有区区三位数,这个数字实在有些拿不出手。

这就引出了中国汽车工业崛起背后最核心的秘密武器:我们把新能源汽车的整个供应链,都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德国媒体惊叹,中国悄然崛起,这一关键领域已领先全球-有驾

过去我们造车,很多核心部件需要进口,利润的大头被外企拿走,我们更像是一个组装车间。

但电动车的时代,评判一辆车好坏的标准变了。

过去大家津津乐道的“三大件”是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而现在,决定一辆电动车性能高低的,是电池、电机和电控这“新三电”。

而恰恰在这三个全新的、至关重要的领域,中国企业拥有了全球领先的优势。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特斯拉,它在德国柏林的超级工厂,去年曾因为电池供应问题而停产了长达三个月,最后只能急切地等待从中国上海工厂运来的电池救急。

德国媒体惊叹,中国悄然崛起,这一关键领域已领先全球-有驾

这件事情生动地说明,如今全球的电动汽车产业,已经离不开中国的供应链。

根据统计,中国生产的动力电池已经占据了全球超过63%的市场份额,单是宁德时代一家,就供应了全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的电动车。

这意味着,无论是大众、宝马还是福特,想要生产出有竞争力的电动汽车,就必须与中国供应商合作。

我们不仅能造出好车,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谁能造出车,这才是真正的话语权。

这种变化也直接影响了现在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

德国媒体惊叹,中国悄然崛起,这一关键领域已领先全球-有驾

他们成长在信息时代,习惯了在网上查资料、看评测、做对比。

他们会发现,花同样的钱,买一辆合资车可能配置很基础,而买一辆国产新能源车,却能得到智能座舱、高清大屏、高级音响和各种辅助驾驶功能。

当产品力实实在在地摆在面前,过去那种对外国品牌的盲目迷信自然就消退了,大家更愿意为实实在在的技术和体验买单,而不是为那个车标支付高昂的溢价。

眼看着自己的优势领域被一点点蚕食,欧洲那边也开始着急了。

据说德国最近正在酝酿新的电动车补贴政策,其中有一条非常明确,就是获得补贴的车辆“必须使用欧洲本地生产的电池”。

这种做法,与其说是激励本国产业,不如说是一种防御姿态,目的就是为了限制中国电池和中国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发展。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对手的这种严防死守,恰恰证明了我们的强大已经让他们感到了真正的威胁。

这整个过程,就像十几年前智能手机市场发生过的一样,当新的技术浪潮来临时,固步自封的巨头终将被时代淘汰,而敢于创新、抓住了核心技术的挑战者,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