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奔驰被曝正与吉利汽车密谋一场技术联姻,这家百年德系豪华品牌计划为中国市场定制一款超长续航插电混动新车,核心动力方案将直接采用吉利旗下豪华跑车子品牌莲花(路特斯)的“路遥”混动系统。
奔驰的销量压力是促成此次合作的关键推手。
2025年上半年,奔驰在中国市场遭遇滑铁卢:主力市场销量同比下滑超18%,全球净利润暴跌55.8%。 令其焦虑的是,同期纯电车型销量下降24%,插混车型却逆势增长34%,这暴露了奔驰电动化战略与中国消费者需求的错位。
奔驰现有插混技术已明显落后
以主力车型GLC插混版为例,其纯电续航仅115公里,中国对手如问界M8增程版纯电续航达310公里,极氪9X更是高达380公里。 奔驰自研的P2并联混动系统因纯电续航短、亏电性能弱,被市场贴上“过时”标签。
吉利“路遥”技术成为奔驰破局的关键筹码。
这套2024年11月发布的技术方案,以电机驱动为主,发动机兼具发电与高速直驱功能,可实现综合续航1100公里以上。 其杀手锏是支持900V高压快充和行驶中自主充电,彻底解决亏电场景的性能衰减痛点。
技术参数直指市场痛点
纯电续航有望突破300公里(参考同源的极氪9X),碳化硅电控能量转化效率达97.2%,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这些特性完美契合奔驰新车“油电同驱、超长续航”的定位。
股权纽带为合作铺平道路。
吉利持有奔驰母公司戴姆勒9.69%股份,是仅次于北汽(9.89%)的第二大股东。 尽管不参与实际经营,奔驰内部人士透露:“条件相似时,吉利系企业会被优先选择。 ”这种“自家人”关系让技术合作顺理成章。
双方早有合作基础
2019年合资运营smart品牌时,吉利负责工程研发;2025年3月,奔驰第三代CLA混动版搭载的2.0T发动机,便出自吉利与雷诺合资企业Horse Powertrain。 奔驰对吉利动力技术的信任,已通过多轮验证。
技术融合的细节正在紧锣密鼓敲定。
据参与谈判人士透露,双方已就合作方向达成共识,开发主体与工程细节仍在磋商。 核心争议点在于:莲花“路遥”系统对底盘有特定要求,现有奔驰平台需大规模改造。 此外,软件适配也是潜在风险,2024年奔驰曾因软件问题终止与某电池企业合作。
品牌调性协调成为另一难题
百万级迈巴赫可能搭载与30万级领克同源技术时,如何维持豪华品牌的技术神秘感? 这考验着奔驰营销团队的智慧。
中国技术正成为全球车企的“标配”
奔驰并非孤例。 奥迪将“华为乾崑智驾系统”印上新车预售海报;大众不仅与小鹏合作电子电气架构,还投资地平线开发自动驾驶;丰田采用比亚迪DM-i混动技术;法拉利采购小米SU7 Ultra研究900V电控系统。 全球TOP10车企中,7家已深度绑定中国技术方案。
合作模式也发生质变
早期“市场换技术”的合资逻辑被颠覆,中国车企首次以技术输出方身份与豪华品牌平等协作。 吉利此次向奔驰提供的不仅是硬件,包括控制算法、系统架构等核心知识产权。
为加速新车落地,奔驰甚至打破传统供应链规则
其智能座舱项目原由8家供应商竞标,最终被吉利系企业亿咖通(底层系统)和星际魅族(车机应用)联合拿下。 这种深度捆绑,让吉利身影频繁出现在奔驰中国本土化链条中。
吉利也借此扩大技术影响力
2025年上半年,吉利新能源车销量暴涨73%至百万辆,明星车型“星愿”以20万辆登顶销冠。 与奔驰合作将进一步强化其“混动技术标杆”形象。
德系三强中,宝马、奥迪坚守纯电路线,唯独奔驰转向混动赛道。 这种差异源于其庞大燃油车基本盘,奔驰无法像新势力那样彻底抛弃传统业务,混动成为平衡转型与现实的折中选择。
技术移植绝非简单复制
路特斯Eletre搭载的900V超充技术在中国高端市场已验证接受度,其“充电5分钟续航300公里”的表现,恰好弥补奔驰补能体验的短板。 这种“德系豪华基因+中国电动化技术”组合,可能重塑百万级豪车的性能标准。
中国供应链的成本优势则是双刃剑
CLA混动版发动机部分零件在中国生产(成本比欧洲低30%),返销欧洲时需重新适应欧盟严苛排放认证。 这种“中国制造、全球适配”的模式仍在接受考验。
这场始于技术缺口的合作,正在汽车界掀起蝴蝶效应。 三叉星徽与莲花标在动力舱内并肩工作时,豪华车百年技术霸权已被撬开裂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