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不少人在传特斯拉要和中国供应链分手的消息,甚至还有人贴出了所谓的 “内部文件截图”,说特斯拉已经开始逐步削减从中国采购零部件的比例,打算把供应链往东南亚和墨西哥转移。
先得说清楚,据网传,特斯拉至今没有发布过任何与中国供应链 “分手” 的官方声明,市面上的这些说法,大多是把特斯拉的供应链多元化动作过度解读了,甚至还有些是片面截取信息后的不实猜测。
其实只要稍微梳理一下特斯拉的全球供应链布局,就能明白这种 “分手” 的说法站不住脚。
啊季先摆几个实打实的数据,「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自 2019 年投产以来,产能持续爬坡,2024 年的产能占其全球总产能的 50% 以上」,而这座工厂的零部件本土化率早在 2023 年就已经超过了 95%,也就是说,特斯拉上海工厂生产的车辆,几乎所有核心和非核心零部件都来自中国本土供应商。
从商业逻辑来看,一家企业不可能轻易放弃一个已经形成高度配套、成本和效率都具备绝对优势的供应链体系,这不符合任何一家追求利润的企业的基本决策逻辑。
有人会说特斯拉不是在墨西哥建了新工厂吗?还在欧洲加大了产能布局,这难道不是在疏远中国供应链?其实不然,供应链多元化是全球大型制造企业的常规操作,特斯拉这么做,本质上是为了贴近区域市场,降低物流成本和贸易风险,而非要和中国供应链切割。
就拿墨西哥工厂来说,它的定位主要是服务北美市场,而欧洲的工厂则针对欧洲本土需求,这两个工厂的零部件采购,依然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国,比如电池领域,宁德时代不仅是特斯拉上海工厂的核心供应商,同时也为特斯拉的海外工厂提供动力电池产品,「2025 年第一季度,宁德时代对特斯拉的电池供应占比仍达到了 60% 以上」,这样的合作深度,根本不是说断就能断的。
再说说中国供应链的不可替代性,这一点啊季觉得很多人可能没真正理解。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不是单一的零部件生产能力强,而是形成了从上游的锂、钴、镍等矿产资源开发,到中游的电池材料、电机、电控研发生产,再到下游的整车组装、售后配套的完整闭环。
就拿特斯拉需要的动力电池来说,除了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等中国企业也具备大规模供货能力,而且在电池能量密度、快充技术等方面,中国企业的技术迭代速度远快于其他国家的供应商。
举个栗子,特斯拉的 4680 电池,中国的供应商已经实现了量产配套,而海外能达到同等技术水平的供应商,至少还需要 1-2 年的时间才能实现规模化生产,从产业节奏来看,特斯拉根本不可能在这个节点放弃中国供应链。
还有零部件的响应速度,这也是中国供应链的一大优势。特斯拉在推出新款车型或者对现有车型进行改款时,需要供应商快速跟进调整产能和产品规格,中国的供应商往往能在数周内完成产线调整,而海外的供应商,光是审批和产线改造流程,就需要至少 3 个月的时间。
啊季记得 2024 年特斯拉对 Model Y 进行小改款时,上海工厂的本土供应商在 15 天内就完成了新零部件的样品交付和批量生产准备,这样的效率,是其他地区的供应链很难做到的。
那为什么会出现 “特斯拉与中国供应链分手” 的传言呢?啊季分析,一方面是特斯拉近期的高管离职潮让市场产生了恐慌情绪,从 2024 年 4 月到 2025 年 11 月,特斯拉有 13 位核心高管相继离职,其中不少是负责供应链和生产的高管,市场就开始猜测特斯拉的供应链策略会发生重大调整;另一方面,马斯克将特斯拉的战略重心向 AI 领域倾斜,比如 Robotaxi 自动驾驶出租车和 Optimus 人形机器人项目,让外界觉得特斯拉可能会弱化汽车业务,进而调整汽车板块的供应链布局。
但实际上,汽车业务依然是特斯拉的核心营收来源,2025 年第一季度,特斯拉的汽车业务收入占总营收的 85% 以上,就算马斯克想发力 AI,也不可能放弃汽车业务这个 “基本盘”,而汽车业务的供应链,必然还是以中国为核心。
还有一个点,中国市场对特斯拉的重要性也决定了它不可能和中国供应链分手。2025 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零售销量达到了 13.4 万辆,虽然增速落后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整体增速,但中国依然是特斯拉全球第二大市场,仅次于美国。
如果特斯拉真的和中国供应链 “分手”,其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成本会大幅上升,价格竞争力会严重下降,最终只会失去这个庞大的市场,这显然不是马斯克愿意看到的。
啊季还注意到,有些传言说特斯拉在逐步降低中国零部件的采购比例,转而向东南亚供应商采购,这里也需要澄清一下,特斯拉确实在东南亚布局了部分低附加值零部件的采购,比如座椅面料、线束等,但核心零部件如电池、电机、电控等,依然主要依赖中国供应商。
这其实是企业的成本优化策略,把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零部件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而把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的零部件留在技术和产业链更成熟的中国,这是全球制造业的常见布局方式,并非所谓的 “分手”。
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竞争力已经形成了 “护城河”,不仅是特斯拉,宝马、大众、丰田等国际车企也都在加大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2025 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出口中,中国占比达到了 60% 以上,这一数据足以说明中国供应链在全球新能源产业中的地位。
特斯拉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领军企业,只会深化与中国供应链的合作,而非选择 “分手”。
当然,啊季也承认,特斯拉未来可能会继续推进供应链的多元化,这是企业为了应对外界风险和市场变化的必然选择,但多元化不等于 “去中国化”,更不等于 “分手”。中国供应链的优势,不仅在于成本和效率,更在于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链的完整性,这些优势在短期内是其他地区无法替代的。
总的来说,那些说特斯拉要和中国供应链分手的传言,更多是市场情绪的过度反应和对企业正常运营策略的误读。
声明:文章仅一家之言,个人粗浅思考,仅供交流,并无不良导向,请大家理性阅读。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