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带队,小米汽车成立新部门,专注智能电动车技术

最近网上关于小米汽车成立新架构部的消息闹得挺大,尤其是这次还是雷军亲自挂帅,直接上阵指挥,这事儿挺有意思,值得聊聊。

对于小米来说,造车这件事本身就不容易,大家都知道智能电动车市场竞争多么激烈,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理想、极氪等等,哪个不是拼了命在跑?

雷军这次亲自带队架构部,说明小米真的是下了大决心,要把下一代智能汽车的技术搞明白、搞扎实。

首先我们得明白,小米这几年在智能化和电动化领域野心不小。

雷军带队,小米汽车成立新部门,专注智能电动车技术-有驾

从手机到家电再到现在的电动车,他们一直在讲“生态链”,在讲“技术为本”,但玩车跟玩手机不一样。

手机看重的是性能参数、系统生态,还有价格敏感度,但造车不仅仅是堆硬件、搞噱头,还要看安全、长期使用体验、品质稳定性,更别说售后服务这块。

所以雷军亲自带队新部门,我认为他是看清了这个赛道的门槛和难点,想在决策链条上加把劲儿,不让新技术和新方向跑偏。

咱们细看一下,这次新成立的架构部,其实就是把整车研发、底盘、电机这些核心技术都捏到一块去,形成一套顶层设计。

过去传统车厂多少有点“各自为政”,底盘归底盘,车身归车身,动力归动力,最后一拼凑。

一到智能电动车时代,这种分散模式根本玩不转。

为什么特斯拉厉害?

就是人家一体化思维,硬件、软件、算法都提前规划好了,留有足够的升级空间,能不断迭代。

现在小米也要照这个路子走,想在硬件预埋+软件迭代上下功夫。

这是好思路,但说到底能不能落地,最终还是看研发、制造、供应链这些底层功夫是不是扎实。

小米不是没技术,去年全主动悬架、四电机、线控底盘这些技术点就秀了一大圈。

悬架能用手机APP操作,车能“跳舞”;单个轮子能举起来四吨,直接能把车抬起来修;四电机马力超两千,连保时捷Taycan看了都发愁;48V线控技术让刹车油都省了,响应快了,能多跑几公里。

这些听起来都挺牛,但说实话,现在车圈大家都爱玩“参数游戏”,PPT上谁不会吹?

真刀真枪上路,能不能批量上市,能不能大面积用,成本是不是能降下来,这才是真正的难点。

就拿四电机来说,理论上能实现“坦克调头”,动力性能一流,但问题是,这玩意对电池要求高、电控系统要求高、成本也高。

小米的优势是供应链和制造,但在电机、电控、底盘这些关键零部件领域,和比亚迪、特斯拉比,底蕴还差点。

再看线控底盘,安全是大问题。

完全电子控制,万一出现BUG怎么办?

这不是手机死机重启这么简单,关系到生命安全。

技术领先可以成为卖点,但安全、可靠,才是让消费者买单的底气。

再说回架构部,把研发负责人崔强调过来管顶层架构,再让电动力专家王振锁接手研发,表面上看是分工优化,实则也是把研发和战略路线绑得更紧。

雷军过去做手机,讲究“效率”,他肯定也希望造车这块能一样高效。

雷军带队,小米汽车成立新部门,专注智能电动车技术-有驾

可车圈不比手机圈,产品周期长,开发和验证流程复杂,供应链动辄上千家企业,所有环节都要磨合好。

特斯拉每一步迭代都踩过坑,烧钱无数才熬出来。

小米这次提前把未来五年的技术路线捋出来,能不能做出自己的味道,还得靠时间验证。

很多人关心,这些“黑科技”多久能实现量产?

其实这得分两头看。

第一,高端市场需要新技术带动品牌形象,第二,主流市场还得靠性价比和稳定性。

你看现在比亚迪、理想、极氪这些,哪个不是高配发新技术,低配走量?

小米要真全系标配四电机、线控底盘,价格肯定下不来,用户也不是都买账。

那怎么办?

我觉得小米想学特斯拉,先用旗舰车型秀技术,打造品牌,慢慢把成熟技术下放到走量车型。

再说技术储备,行业经验是个大短板。

比亚迪这么多年,从电池起家到整车,经历了多少次试错、多少次供应链危机?

小米最大优势是软件和互联生态,比如他们的车机系统、IoT互联肯定会做得很顺。

但底盘、三电、主动安全这些“硬核”技术,真不是一天两天能补齐的。

现在小米架构部未必能弯道超车,但提前布局,找准方向,还是很有必要。

其实大家聊小米汽车,最关心还是两点。

第一,能不能买?

第二,值不值买?

说白了,普通消费者不在乎你参数多牛、PPT多好看,买车就是图个安全、好开、耐用、省心。

电动车现在最大焦虑一个是安全,一个是续航,还有维修成本、二手折价这些。

即便新技术天天升级,万一一辆车十万出头,后期配件贵、稳定性差,用户照样不买账。

雷军这几年一直说要做好口碑,搞好体验。

这条路没错,但得做好心理准备,电动车不是消费电子,会有各种复杂的用户场景。

雷军带队,小米汽车成立新部门,专注智能电动车技术-有驾

大家买手机坏了换,买车出门抛锚那可不是小事。

一旦爆出大面积的质量问题,口碑跌得比手机还快。

小米要复制手机成功经验,就得跳出“参数思维”,真正把用户体验、售后保障、长期耐用性做到极致。

另外,电动车市场已经过了疯狂增长期,竞争越来越卷。

比亚迪、特斯拉有规模优势,理想、蔚来有品牌溢价。

小米怎么突围?

我觉得得靠“技术+生态”双轮驱动。

比如车机互联、智能家居联动,这些是小米独有的资源。

而底层硬件方面,先别急着全打通,得一步步来。

比如先把一项独门技术打磨到极致,做成行业标杆,然后再扩展到其他模块。

最后再说说雷军的战略魄力。

大家都知道他是个能下决心的人,互联网时代从金山到小米,每次大转型都敢赌。

但造车真的是“九死一生”,光有战略不够,得靠团队把每个细节做到极致。

现在小米做手机、家电都很稳,但车这个事,至少再花三五年磨合,才能知道成色到底怎么样。

实话说,小米架构部的成立,标志着小米已经铁了心要在智能汽车领域干出点名堂。

雷军亲自带队,既是加速技术落地,也是要提高决策效率,避免大公司病。

未来几年,技术路线能不能对,团队能不能顶住压力,产业链能不能协同好,决定了小米汽车的成败。

消费者其实不关心你怎么分部门、怎么调整人事,最后看的还是产品。

小米能不能把“高科技”变成“真体验”,能不能让大家花十来万买回家的车既智能又安全,不光有面子还有里子,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希望小米别只在发布会、PPT上狂飙,路上、街头巷尾都能看到靠谱的小米车,这才算真的成功。

最后,作为吃瓜群众,我觉得小米这拨操作值得期待,但不能太乐观。

技术创新重要,落地能力更重要。

希望雷军和他的团队能稳扎稳打,真把智能汽车做好。

让消费者用上更好、更便宜、更智能的中国车,这才是大家最期待的结果。

大家怎么看这事儿?

我觉得,最好的评价就是等第一批小米车下线,自己去4S店试试,开上路了再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