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咱们身边这几年开电动车的朋友是越来越多了,各种新牌子层出不穷,看着都挺热闹。
但就在这片繁荣景象里,有一个名字可能很多人还记得,但现在提起来,总让人心里不是滋味,那就是威马汽车。
几年前,它也曾是街头巷尾讨论的热点,被看作是老百姓能买得起的智能电动车代表,可谁能想到,这么一个曾经的明星企业,会塌得这么快,这么彻底,它的老板沈晖,更是从一个行业偶像,变成了大家口中那个“下周回国”的贾跃亭的翻版。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
威马汽车的创始人沈晖,可不是个一般人。
在自己出来单干之前,他已经是汽车圈里响当当的大人物了。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当年吉利汽车那场震惊世界的收购案,就是从福特手里买下沃尔沃,沈晖在里面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角色。
那会儿是2009年,咱们国家的汽车工业还在努力追赶,能买下沃尔沃这样的国际豪华品牌,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但光买个牌子没用,得把核心技术拿到手才算真本事。
沈晖当时就在吉利负责这事,他就像个最精明的谈判专家,死死地盯着合同里关于技术转让的每一条条款,一个字一个字地抠,硬是帮吉利把沃尔沃那些实实在在的专利、生产技术和研发体系都给争取了过来。
可以说,吉利后来能有那么大的技术进步,沈晖当年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有了这样一份金光闪闪的履历,后来沈晖又去当了沃尔沃中国的负责人,妥妥的行业顶尖人才。
所以当2015年他决定自己出来创业造车时,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这事儿肯定能成。
你看,他既懂技术,又懂管理,还有国际大厂的经验,这样的人来造车,那不是手到擒来吗?
更何况,他一出手就吸引了像腾讯、百度这样的大金主,几十个亿的投资说来就来。
那时候的造车新势力,蔚来主打高端服务,小鹏专攻智能驾驶,而威马选择了一条看起来最稳妥、也最接地气的路:造普通人买得起的智能汽车。
他们的第一款车EX5,可以说是完全冲着老百姓的钱包去的。
车子空间不小,里面有个大屏幕,看着也挺有科技感,关键是价格亲民。
这一招确实管用,EX5一上市就卖得特别好,最火的时候一个月能卖出去四千多台,在当时的新势力里绝对是佼佼者,甚至还把车卖到了东南亚。
威马在温州和黄冈都建了现代化的工厂,招兵买马,一度风光无限。
那时候大家都觉得,威马这条路走对了,它会成为中国电动车普及的功臣。
然而,表面的繁荣之下,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威马烧钱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甚至比定位更高端的蔚来还要猛。
根据他们后来公布的财务数据,从2019年到2021年这三年,公司就亏损了超过一百七十个亿。
这是个什么概念?
简单算一下,他们每卖出去一辆车,就要亏掉六万多块钱。
这种“卖一辆亏一辆”的生意,在资本热钱涌动的时候还能靠一轮又一轮的融资撑着,可一旦市场环境变了,投资者变得谨慎了,这条路就走不通了。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20年之后。
全球性的疫情带来了供应链的混乱,特别是汽车芯片和动力电池,一下子变得奇货可居。
这对威马的打击是致命的。
因为威马在核心技术上,比如芯片和电池的自研能力比较薄弱,高度依赖外部供应商。
当大家都在抢资源的时候,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威马就处在了非常被动的地位。
芯片拿不到,电池供应商也经常拖延交货,工厂的产能一下子就从每月五千台掉到了两千台,想造车都造不出来。
更糟糕的是,当竞争对手们在技术上飞速进步的时候,威马却好像停在了原地。
隔壁的比亚迪、小鹏这些品牌,高阶的城市辅助驾驶功能都开始普及了,激光雷达也成了很多新车的标配,而威马的主力车型,连车机系统卡顿、反应慢的问题都一直没得到很好的解决。
这就好比大家都在用智能手机了,你还在用功能机,消费者的耐心很快就被耗尽了。
如果说这些还只是经营上的困难,那么创始人沈晖的“消失”,则彻底压垮了这家摇摇欲坠的公司。
2023年9月,沈晖去德国参加了慕尼黑车展,在那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在国内公开露面。
他的个人微博也停止了更新,最后一则动态下面,挤满了前来讨要工资的员工、追讨货款的供应商和维权的车主。
一时间,“沈晖远走美国”的传闻四起,这个情景,和当年乐视的贾跃亭简直一模一样。
他留下了一个负债总额超过两百五十亿的烂摊子,而自己,据说在美国又开了一家新的公司,官网上对他曾经倾注心血的威马汽车只字不提,仿佛想要彻底抹去这段不光彩的过去。
如今的威马,早已是一地鸡毛。
公司进入了破产重整程序,虽然有像宝能这样的企业想接盘,但也只是杯水车薪。
员工的工资被长期拖欠,供应商的欠款更是天文数字。
你现在要是走进一家威马的4S店,可能会看到试驾车的屏幕都是黑的,因为没电也可能没人维护;车主的车坏了,想修一下,可能要等上好几个星期才能等到配件。
那些曾经相信威马、用真金白银支持它的车主,成了最无辜的受害者。
他们的车,智能功能大打折扣,售后服务基本瘫痪,想卖掉当二手车,价格跌到原价的三分之一都很难找到人接手。
车主群里,最多的就是各种抱怨和转卖车辆的帖子,充满了无奈和失望。
回看威马的整个过程,真的让人非常感慨。
一个有着顶级创始团队、手握巨额融资、一度占据市场领先地位的企业,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这不仅仅是运气不好,更是战略上的失误。
在技术为王的智能电动车时代,仅仅依靠性价比和营销,是走不远的。
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就会在供应链上受制于人;没有持续的创新,就会被日新月异的市场淘汰。
而作为企业的掌舵人,在公司最危难的时刻选择逃避,更是彻底丧失了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
威马的崩塌,为所有在新能源浪潮中奋斗的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造车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只有脚踏实地,尊重技术,尊重市场,尊重消费者,才能真正走到最后。
街边那些掉漆的威马招牌和孤零零的充电桩,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这场从辉煌到幻灭的造车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