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无证运营,乘客安全无保障,谁来负责?

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手机叫车了,不管是上班通勤,还是晚上聚会回家,点一下手机,几分钟后车就到楼下,确实方便。

可是在享受这份便捷的时候,我们很多人可能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来的这辆车,这位司机,真的靠谱吗?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手机上显示的是一辆黑色轿车,结果开过来的却是一辆白色的小车;或者软件上是张师傅,来的却是李师傅。

网约车无证运营,乘客安全无保障,谁来负责?-有驾

大多数时候,我们可能也就是随口问一句,听到“车送去保养了,临时换一辆”这样的解释,也就拉开车门坐进去了。

我们觉得,只要能把我们安全送到目的地就行,不必那么较真。

但事实上,这种“不较真”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我们看不见的大风险,而为这个风险最终买单的,很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这个风险的核心,就出在两个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但却至关重要的证件上,一个是《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另一个是《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

咱们普通老百姓管这叫“双证”。

这两个证,听起来好像就是两张纸,但它们的分量可一点都不轻。

它们是网约车这个行业里的“上岗证”和“健康证”,是国家为了保障我们乘客安全设置的一道重要防线。

先说说给司机的这个《驾驶员证》。

这可不是说你有驾照,会开车就能拿到的。

想拿到这个证,司机师傅得过好几关。

首先是背景审查,要求必须没有交通肇事犯罪、危险驾驶犯罪的记录,没有吸毒和酒后驾驶的记录,也不能有暴力犯罪记录。

说白了,就是先把那些有严重“黑历史”、开车不守规矩、可能对乘客造成威胁的人给筛出去。

这就好比我们请人到家里来帮忙,总得先了解一下对方的背景,确保是个靠谱的人,一个道理。

通过了背景审查,还得参加专门的培训和考试,学习安全应急知识,比如路上遇到突发情况怎么处理,怎么保障乘客安全。

所以,有这个证的司机,不光是会开车,更是经过筛选和培训,懂得如何保障乘客安全的专业驾驶员。

再来说说给车辆的那个《运输证》。

这个证同样重要,它是车辆的“体检合格证”。

网约车无证运营,乘客安全无保障,谁来负责?-有驾

要拿到这个证,车辆本身的技术状况必须达标,车上还得安装GPS定位和一键报警装置,万一出事,能第一时间确定位置和求救。

但这里面最最关键的一条,是保险。

拿到《运输证》的车辆,必须购买营运车辆的专门保险,比如承运人责任险。

这个保险和我们私家车买的普通保险完全是两码事。

我们普通私家车的保险,在条款里写得清清楚楚,如果用于从事营运活动,也就是拉客赚钱,一旦出了事故,保险公司是可以一分钱都不赔的。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我身边就有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个朋友着急去机场,叫了辆网约车,结果半路上车子被追尾了。

人没大事,但车得修,航班也耽误了。

交警处理的时候才发现,这辆网约车根本没有办理《运输证》,买的就是普通私-家车保险。

保险公司到场后,一看是营运过程中的事故,直接就拒赔了。

那个司机当时就傻眼了,他自己也赔不起。

最后我那个朋友,误了飞机,自己承担改签的费用,还折腾了一肚子气,真是没地方说理去。

所以你看,我们坐在一辆没有《运输证》的车里,表面上看起来和别的车没区别,可一旦发生哪怕是小小的剐蹭事故,我们的权益都可能完全得不到保障。

这就像是没买保险就去高空作业,不出事则已,一出事就是大事。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双证”这么重要,为什么现在马路上还有那么多没有证的车在跑呢?

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

一方面,有些司机师傅确实是抱着侥幸心理,觉得办证麻烦,又要花钱又要花时间,想着“先跑起来挣点钱再说”,却没意识到这是在拿自己和乘客的安全开玩笑。

一旦被交通执法部门查到,罚款可能就是一两万,辛辛苦苦跑半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收入都得搭进去。

网约车无证运营,乘客安全无保障,谁来负责?-有驾

但更重要的原因,出在一些网约车平台上。

现在市场竞争多激烈啊,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吸引更多的用户,平台就需要有足够多的车,让乘客能随时随地叫到车。

为了快速扩大运力,有些平台就把审核的门槛放得特别低,对司机和车辆有没有“双证”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就像前段时间新闻里提到的,湖南衡阳有个叫“小拉出行”的平台,它自己连在当地合法经营的许可都没拿到,就敢大量招募司机,给不合规的车辆派单,短短半年时间,违规派单就上百次。

这种行为,说得重一点,就是对乘客生命财产安全的极度漠视。

平台把赚钱的利益放在了首位,却把最根本的安全责任抛在了脑后。

这种情况还造成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后果,那就是对那些规规矩矩办证的司机不公平。

你想想,那些守规矩的司机,花时间去考试,花钱给车子升级、买高额的营运保险,运营成本本来就高。

结果,那些没有任何资质的“黑车”司机,因为成本低,反而能用更低的价格去抢单,这就形成了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长此以往,守规矩的人挣不到钱,不守规矩的人反而大行其道,整个市场的秩序就乱了,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消费者。

就像在昆明,一个月就能查处三百多起网约车违规案件,这背后是成千上万次的出行风险,被转嫁到了不知情的乘客身上。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作为乘客,其实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我们每一次的乘车选择,其实都是在为这个市场的未来投票。

我们可以养成一个简单的好习惯,在上车前,花个十几秒钟,拿出手机核对一下车牌号、车型和颜色,看看是不是和软件上显示的一致。

这一个小小的动作,就是我们保护自己的第一道,也是最有效的一道屏障。

如果发现信息对不上,我们完全有权利拒绝乘坐,并且通过平台的投诉渠道或者拨打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进行反映。

我们的每一次较真,每一次举报,都是在向平台和不合规的司机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我们要的是安全、合规的出行服务。

当越来越多的乘客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平台才会真正感受到压力,才会更有动力去清理那些不合规的运力,把安全责任落到实处。

说到底,一个安全、健康的出行环境,需要监管部门的严格执法,需要平台的自觉自律,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参与和监督。

毕竟,平安顺利地到达目的地,比什么都重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