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魔幻的事儿见多了,我都快以为自己神经粗得能当电缆使了。
可看到那台理想MEGA烧成黑炭骨架的照片时,我后背还是窜起一股凉气。
你琢磨琢磨这事儿的诡异之处。
一台号称“公路高铁”、价值五十多万、给你全家带来幸福的“移动的家”,在没撞没磕,就正常开着的情况下,毫无征兆地从车底“砰”一声,炸了。
然后,火苗子跟见了油似的,十秒钟,就把这“家”给吞了。
最让我心里发毛的,不是火烧得多旺,而是后来律师函里那句轻描淡写却字字惊心的话:“过程中,后排电动车门无法立即开启”。
我靠。
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像你住进一个五星级酒店的豪华套房,开发商跟你吹这儿的智能门锁、全景落地窗、新风系统有多牛X。结果半夜失火,你发现那扇吹得天花乱坠的智能门,打不开了。
你买的不是安全感,是个华丽的牢笼。
理想官方的回应,一如既往地冷静、专业,甚至有点冷漠:“车门顺利打开,驾驶员和全体乘客全部安全离车”。
你看,文字游戏玩得多溜。
律师说“后排无法立即开启”,理想说“车门顺利打开”。
这两句话不矛盾,但给人的感觉,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前者是生死一瞬的惊魂,后者是“问题不大,尽在掌握”的公关辞令。
我估摸着,乘客是从副驾门“顺利”逃生的。
这就像有人掉水里了,你没扔救生圈,但他自己挣扎着游上岸了,你回头跟大伙儿说:“你看,救援行动圆满成功,落水群众情绪稳定。”
这事儿吧,说白了,就是咱们这个狂飙突进的时代,一个再也无法被公关稿掩盖的脓包,被一把火给烧破了。
有意思的是,就在这辆“移动的家”变成“移动的火葬场”的同一天,另一拨人,也正经历着一场“大火”,只不过这场火没烟,是冰冷的。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直接上门,突击调查三大外卖平台。
你注意这几个词:“上门”、“全程执法记录仪”、“召回负责人”、“驻场问询”。
这阵仗,哪是以前那种“叫过来喝喝茶、提提意见”的约谈?
这简直就是老师冲进男生宿舍,把被子一掀,看看谁在里头偷藏了热得快。
而且据说,还有公司消极配合执法。
嘿,头真铁。
这说明什么?说明问题小不了。冰山下面,指不定藏着多大一坨又冷又硬的玩意儿。
一个在天上飞,一个在地上跑;一个造车,一个送饭。
这两件事,八竿子打不着,但你把它们放一块儿咂摸,那味儿就出来了。
它们都是同一个故事的A面和B面。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速度与失控”。
过去这些年,我们都疯了。
我们被一种“增长”的魔咒给催眠了。
车企们,不聊安全,不聊耐用,天天卷冰箱、彩电、大沙发,发布会上PPT翻得比谁都快,参数一个比一个吓人,恨不得今天发布,明天就让车子飞起来。
消费者呢?也被带得晕头转向,觉得车子没个智能座舱,不开个三秒破百,简直就是工业垃圾。
大家都在这场狂热的派对里,喝得醉醺醺,谁还记得开车最基本的是啥?是安全抵达。
外卖平台也一样。
它们的战争,是补贴大战,是骑手数量,是覆盖范围,是谁能用更短的时间、更低的价格把一份麻辣烫送到你嘴边。
至于后厨干不干净?商家有没有证?骑手是不是在用命闯红灯?
这些问题,在“市场份额”这个巨大的KTV包房里,显得那么不合时宜,那么扫兴。
理想MEGA的火,是物理层面的失控。是过快的技术迭代,把消费者变成了付费的小白鼠。你买的可能不是一辆成熟的工业品,而是一个公测版的电子产品。运气好,你体验未来;运气不好,未来提前把你送走。
而对外卖平台的调查,是规则层面的失控。是资本的野蛮生长,把本该有的秩序、安全、底线,全都冲得一干二净。我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便利,代价是把自己的肠胃健康,交给了平台算法的“盲盒”。
你再看看同一天的其他新闻,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
比亚迪的高管赵长江离职了。
官方说法是“个人原因”,他自己说得挺文艺:“在工作与生活间找新节奏”。
这话我熟。
在职场江湖里,这通常翻译过来就是:“老子累了,不陪你们玩儿了。”
一个在行业巅峰期、手握腾势和方程豹两大王牌的大将,选择抽身离去,你觉得仅仅是想换个活法?
不,这背后是这个行业的缩影。
快,太快了。快到把人都当成了燃料。
每个人都被绑在这辆停不下来的战车上,要么跟着它一起冲向未知,要么就得在某个节点,选择跳车。
赵长江,就是那个选择跳车的人。他身上的火,是精神上的,是倦怠。
另一边呢?
特斯拉说,未来两年要把产量干到300万辆。
京东物流说,未来五年要采购300万台机器人、100万台无人车。
你看,狂热还在继续。
数字一个比一个大,目标一个比一个宏伟。
就好像赌场里的赌徒,已经杀红了眼,桌上的筹码越堆越高,没人想第一个离场。
这就像一场盛大的烟火表演。
这边,理想MEGA“轰”的一声,炸出了一朵最刺眼的火花。
那边,监管的探照灯“唰”的一下,照亮了外卖平台光鲜外表下的阴暗角落。
空中,还有赵长江这样的人,像一颗燃尽的流星,疲惫地划过天际。
而远方,特斯拉、京东这些更庞大的烟花筒,还在源源不断地往天上打着更亮的炮弹。
我们这些在地上看热闹的人,一边鼓掌,一边又忍不住担心,这漫天的烟花,会不会有哪一朵掉下来,正好砸在自己脑袋上?
说到底,我们是不是对“科技”这两个字,产生了一点小小的误会?
我们以为科技是神,无所不能,能解决一切问题。
但我们忘了,科技是人造的。
只要是人造的,就有bug,有缺陷,有失控的风险。
我们享受着它带来的便利,就必须承担它随时可能翻脸的代价。
那辆烧成空架子的MEGA,像一个沉默的警告。
它在告诉所有造车的人:别光想着怎么把沙发塞进车里,先想想怎么让电池别着火。
它也在告诉所有买车的人:别光听发布会上吹的牛,多看看那些真实的用户在经历什么。
市场监管总局的上门调查,则像一声迟到的哨响。
它在告诉所有平台巨头:跑得再快,也别忘了系好“安全”和“合规”这两根鞋带,不然摔跤是迟早的事。
所以啊,这看似乱糟糟的一天,其实逻辑线特别清晰。
这是一场高烧之后的集体降温。
有的人是被动降温,比如理想,一把火把自己烧清醒了点。
有的人是被强制降温,比如外卖平台,被监管按着头放进了冰水里。
有的人是主动降温,比如赵长江,自己拔了电源插头。
这降温,是好事还是坏事?
要我说,疼是真疼,但绝对是好事。
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永远在发烧的状态下一路狂奔。
总得有人踩踩刹车,总得有事儿让你冷静冷静。
泡沫吹得太大的时候,被一根针扎破,总比最后自己爆炸要好。
这事儿你怎么看?是时候给这股狂热浇盆冷水了,还是觉得我们为了发展,就得承担这些代价?
评论区聊聊呗,这事儿值得盘盘。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