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万买了个“装饰盖”?小米SU7 Ultra车主集体喊退车,雷军被架上舆论烤架
2025年5月,小米汽车迎来了品牌成立以来最严峻的信任危机。数百名SU7 Ultra车主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涉嫌虚假宣传,抱团要求退车,甚至有车主在社交平台喊话雷军:“保持真诚,是你当初打动我们的承诺。”
这场风波的导火索,始于车主提车后发现,花费4.2万元选装的“空气动力学核心部件”,实际拆解后被曝风道狭窄、未连接散热系统,装饰意义远大于宣传中的“高效导流”功能。而小米此前的补偿方案——仅赠送2000元积分或允许改配(需等待30-40周),被车主视为“敷衍”。更有人扒出,这款号称“高端灵魂设计”的部件,成本估算仅1万元,与售价相差悬殊。
这场退车潮背后,不仅暴露了新能源汽车行业“配置宣传与实际体验脱节”的老毛病,更撕开了小米汽车“靠营销神话造车”的争议一角。当“雷军造车”的情怀滤镜逐渐破碎,当高端车主发现自己花50多万买的“信仰之车”竟藏着“智商税”,一场关于“真诚”的灵魂拷问,正在改写小米汽车的口碑剧本。
作为品牌首款售价超50万元的高端车型,它打着“雷军亲自打磨”的旗号,用“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作为核心卖点——官方宣传称该部件“增加2个空气动力学风道,前部空气高效导流”,“内部结构改变,风道导向轮毂散热”,甚至强调“这是超跑级设计,为性能党量身定制”。
某车主回忆:“当时就是冲着这个‘灵魂设计’下单的,觉得小米敢卖4.2万,肯定有技术含金量,没想到提车后被博主拆解打脸。”
随着汽车博主实测视频流出,争议迅速发酵:所谓的“双风道”下方,实际风道宽度仅几厘米,且未连接任何散热或下压力组件,甚至有车主发现,机盖挖孔处的缝隙在高速行驶时几乎没有气流通过。
“花4万多买了个带孔的碳纤维盖子,小米这是把高端车主当韭菜割吗?”车主群里,类似吐槽铺天盖地。更让车主愤怒的是,小米5月7日的致歉声明中,仅称“信息表达不够清晰”,补偿方案与车主损失严重不对等——已提车用户只能拿2000元积分(约合200元现金抵扣),未交付用户改配铝制机盖需重新排队近一年。“我们要的是退车,不是打发叫花子的积分。”有车主在维权群里直言。
退车风波背后,车主的不满早已超越单一部件的宣传问题。有车主爆料,小米SU7 Ultra第一年保险约5000元,次年未出险续保竟涨到9000元,涨幅近翻倍。“保险公司又不傻,配件贵、维修难,自然拉高保费。”
有业内人士分析,小米作为新品牌,零件供应链尚未成熟,加上碳纤维等高端材质维修成本高,导致保险定价水涨船高。但车主认为,这与小米“高端定价却缺乏高端服务”的策略直接相关:“选装件卖得比豪车还贵,售后却跟不上,我们成了‘试验品’?”
更让舆论哗然的,是小米对待争议的态度。当车主要求公开风道设计的技术参数、成本构成时,官方始终回避核心问题,仅用“设计兼顾造型与功能”模糊回应。这种“挤牙膏”式的沟通,让原本支持小米的“米粉车主”感到背叛:“雷军当年说‘让每个人享受科技的乐趣’,现在却对高端用户玩文字游戏,‘真诚’二字去哪了?”有车主翻出雷军过往演讲视频,对比当下的处理方式,直言“人设崩塌”。
随着事件升温,不少网友发现,这场退车潮中出现了微妙的舆论分化。一边是车主晒出订单、拆解视频等实锤证据,要求“退一赔三”;另一边,部分声音质疑“是否有竞争对手借势抹黑”。毕竟,2025年正是新能源汽车高端市场刺刀见红的年份,小米即将推出的SUV车型YU7,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Y、华为问界M5等热门车型,而SU7 Ultra作为品牌“高端形象担当”,若口碑崩塌,对后续车型影响巨大。
但车主们强调,维权初衷是“讨个说法”。“我们不是黑粉,买小米车就是相信雷军的口碑。”杨雷表示,车主群里不乏“米粉”老用户,有人同时拥有小米手机、小米汽车,甚至为品牌写过宣传文案。“现在感觉被套路了,宣传时吹上天,出问题就甩锅,这和小米一直标榜的‘性价比’‘用户至上’完全相反。”这种“反差感”,正是舆论愤怒的核心——当企业把“真诚”当营销工具,而非经营理念,一旦产品落地不符预期,粉丝的反噬会更剧烈。
小米SU7 Ultra的争议,撕开了行业两大痛点:
1. 宣传话术的“擦边球”该停了
华东政法大学竞争法专家翟巍指出,小米对“双风道”的宣传存在“模糊表述”,用“高效导流”“导向散热”等词汇暗示功能性,却未明确说明实际效果,涉嫌违反《广告法》。这并非个例,新能源汽车行业普遍存在“参数营销”“概念营销”,比如曾被热议的“自动驾驶”变“辅助驾驶”、“续航里程”玩文字游戏等。消费者对“夸大宣传”的容忍度正在降低,尤其是高端市场,用户更在意“体验是否匹配溢价”。
2. 企业家IP是双刃剑,别让“人设”透支品牌
小米汽车从诞生起就与雷军强绑定,发布会靠雷军个人演讲撑场,宣传语强调“雷军造车”,这在初期快速积累了流量和信任。但当产品出问题,矛盾也直接对准雷军本人——车主喊“雷军保持真诚”,本质是对“人设背书”的追责。反观华为问界、理想等品牌,虽也有创始人影响力,但更强调技术团队和用户共创,避免个人IP过度绑架品牌。小米需要思考:当“雷军神话”不再奏效,品牌是否有足够的技术底气和服务体系支撑高端化?
截至5月13日,小米SU7 Ultra维权群已有近400名车主,且人数还在增加。他们的诉求很明确:要么退车,要么按实际价值补偿差价。而小米的回应仍停留在“赠送积分”和“改配”,显然未能触及核心矛盾。有业内人士指出,若小米坚持“冷处理”,可能重蹈某新势力品牌“交付即维权”的覆辙,不仅影响SU7系列后续销量,更会让即将上市的YU7陷入信任危机。
这场风波给所有新能源车企提了个醒:高端市场不是靠营销话术和名人效应就能拿下的。当消费者愿意为50万的“小米车”买单,他们买的不仅是产品,更是“雷军承诺的高端体验”“小米品牌的科技信仰”。一旦这些附加价值崩塌,再华丽的参数也救不了口碑。正如车主在维权信中写的:“我们不怕产品有缺点,怕的是企业把缺点当卖点,用‘真诚’包装套路。”
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最终拼的不是营销套路,而是“把宣传写进产品,把承诺落在细节”的真功夫。雷军曾说“创业要做最酷的产品”,但“酷”的前提,是对用户的坦诚——毕竟,再高明的营销,也抵不过车主日复一日的真实体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