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加油站给自己的爱车加油时,看着计价器上飞速跳动的数字,心里总会盘算这个月的油钱开销。
这时候,旁边一辆挂着绿色牌照的混动车主可能云淡风轻地加完油,随口说一句“我这车市区开,一箱油能跑一千多公里,百公里油耗也就四个多点儿”。
听到这话,不少燃油车主心里都会泛起嘀咕:这太神奇了,同样是烧汽油的,凭什么混动车就能比自己的车省下一半的油?
难道就是因为多了一个电机,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黑科技”在里头吗?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既简单又复杂。
简单来说,混动车省油的核心秘密,并不在于那个电机本身有多么神奇,而在于它背后的一整套智能工作逻辑,它让发动机彻底告别了过去那种“什么活都得干,还干不好”的尴尬处境,变成了一位只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工作的“专家”。
要彻底搞明白这件事,我们得先从传统燃油车为什么那么费油说起。
我们不妨把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想象成一个单位里的老员工。
这位老员工能力很强,但有个特点,就是他只在处理某一项特定工作时效率最高,比如让他安安静静地坐着写方案。
可现实是,单位里大大小小的杂事,从搬东西、跑腿到应对突发状况,都得他一个人来。
这样一来,他大部分的精力都耗费在了自己不擅长、效率极低的杂事上,真正能高效产出的时间少之又少。
燃油车的发动机就是这位“老员工”。
它的最高效工作区间,学术上叫“高热效率区间”,通常是在车子以中高速度匀速行驶时,比如在高速公路上以80到100公里的时速巡航,发动机转速稳定在2000到3000转左右。
在这种理想状态下,它燃烧汽油产生的能量,有大约35%到40%能真正用来驱动车轮前进,这已经是内燃机技术的顶尖水平了。
但在我们日常用车,尤其是城市通勤中,这种理想状态非常罕见。
发动机大部分时间都在处理各种“杂事”:
第一个就是怠速。
在城市里开车,堵车和等红灯是家常便饭。
车子虽然停着不动,但发动机为了维持空调、音响等设备的运转,必须保持点火空转。
这个时候,它消耗着燃油,却没有产生任何驱动力,这部分的燃油可以说被完全浪费了。
有数据显示,在拥堵的城市路况下,怠速时间甚至能占到总行驶时间的三分之一,这笔浪费相当惊人。
第二个是起步和急加速。
绿灯亮起,或者需要超车时,我们需要车辆瞬间爆发出强大的动力。
为了满足这个需求,发动机只能通过大量喷油来迅速拉高转速,输出大扭矩。
这个过程非常“费力”,发动机的能量转化效率会急剧下降到15%甚至更低。
我们经常看到车辆起步时的瞬时油耗显示高达20升/百公里以上,就是这个原因。
这就像让那位擅长写方案的老员工突然去参加百米冲刺,自然是气喘吁吁,事倍功半。
第三个是频繁的速度变化。
城市道路走走停停,车速忽快忽慢,发动机的负荷也随之剧烈波动,刚刚找到一点高效的感觉,马上又因为刹车或减速而被打断。
据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的测试,一辆燃油车在城市工况下,有超过65%的时间都运行在这些低效率的区间。
这也就是为什么同一辆车,市区油耗往往比高速油耗高出近一倍的根本原因。
了解了燃油车的“痛点”,混动车的省油逻辑就清晰了。
混动系统通过引入电机和电池,组成了一个“发动机、电机、电池”的智能协作团队,从根本上解决了发动机的低效问题。
它的核心策略,就是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工作任务重新分配”。
首先,电机接管了所有发动机不擅长的“脏活累活”。
在车辆起步和低速行驶时,混动系统会非常聪明地让发动机“休息”,完全由电池供电给电机来驱动车辆。
因为电机最大的优点就是低速时扭矩大、效率高,而且启动和停止几乎是瞬时的。
这样一来,燃油车最费油的怠速和低速蠕行工况,在混动车上变成了零油耗的纯电行驶,从源头上就杜绝了浪费。
在需要急加速时,电机也能瞬间输出强大的扭矩,与发动机协同工作,既保证了澎湃的动力响应,又避免了发动机单独承担高负荷而过度喷油。
其次,混动系统增加了一项“变废为宝”的神奇功能——能量回收。
当我们驾驶燃油车踩下刹车时,车辆前进的动能会通过刹车片摩擦转化成热能,白白地散失到空气中。
而混动车在减速或刹车时,驱动电机可以反转换成一台发电机,利用车辆的惯性来发电,并将这些电能储存回电池里。
这个过程就像是把本该扔掉的能量又捡了回来。
这些“捡”回来的电,又可以用于下一次的起步或低速行驶,形成了一个高效的能量闭环。
更进一步,像本田的i-MMD和我们中国品牌比亚迪的DM-i等更先进的混动技术,它们在中低速行驶时,甚至让发动机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发动机不再直接驱动车轮,而是变成了一个“专职发电员”。
它的任务非常单纯,就是始终在自己最节能、效率最高的转速下稳定运行,专门负责发电。
发出来的电,一部分供给电机驱动车辆,多余的就存入电池备用。
这种模式下,发动机的工作状态与车速完全“解耦”,无论车速如何变化,它都能保持最佳状态,能量利用效率自然被推向了极致。
目前,一些顶尖的国产混动专用发动机,其最高热效率已经突破了46%,这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领先水平,也是我们国家汽车工业技术进步的有力证明。
当然,市面上的混动技术路线有所不同,但省油的底层逻辑是一致的。
丰田的THS系统,通过一套精密的行星齿轮结构,巧妙地对发动机和电机的动力进行分配和耦合,以可靠性和高速燃油经济性著称。
本田的i-MMD系统,则更强调“电驱”感受,大部分时间都由电机驱动,驾驶体验更接近纯电动车。
而以比亚迪DM-i为代表的插电式混动技术,则可以说是对传统混动的一次革新。
它配备了容量更大的电池,支持上百公里的纯电续航,让日常城市通勤完全可以实现零油耗。
在长途行驶时,它又可以像普通混动车一样通过发动机发电,彻底消除了纯电动车的里程焦虑。
这种“可油可电”的模式,极大地契合了中国消费者的用车场景,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
不过,我们也要客观地认识到,混动车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绝对省油。
例如,在长时间、高速度的高速公路上巡航时,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本身就运行在高效区间,此时混动系统的节油优势会相对减小。
对于插电式混动车来说,如果车主没有方便的充电条件,长期在亏电状态下行驶,发动机需要同时驱动车辆并为大容量电池充电,负荷会比普通油电混动车更重,油耗反而可能会更高。
此外,在严寒的冬季,电池性能会受到影响,电机的介入会减少,油耗也会相应上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