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汽车销量,比亚迪第一,国产车近七成

深秋的傍晚,车展现场的灯光像是被风吹得一阵乱,一位中年男子站在比亚迪展台前,盯着崭新的电动车,嘴角有点下沉。

他身后,是一群穿着西装的销售员,笑容挂在脸上但眼神没怎么笑。

旁边小米展区里,一个年轻小伙子正用手机拍着最新交付的数据,像拍到什么稀有动物一样激动。

空气里弥漫着电池的味道,还有隐约的失落和躁动。

2025年10月汽车销量,比亚迪第一,国产车近七成-有驾

如果你走进这里,会发现每个人都在计算:销量、市场份额、补贴窗口期,或者自己那点微不足道的幸福感。

那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我是这些人中的任何一个,会选择哪款车?

或者——会选择什么方向?

再说今年10月,中国汽车市场的“银十”竟然成色不足。

这个当下,乘用车零售销量224.2万辆,同比微降0.8%,一副“刚刚触及天花板”的样子。

曾几何时,大家都盼着“金九银十”,现在却只能在数据里捕捉一丝温度。

比亚迪还坐在王座,29.6万辆零售销量,但同比大跌31.4%。

这像是老牌侦探突然失手,线索就在眼前却没抓住。

2025年10月汽车销量,比亚迪第一,国产车近七成-有驾

而吉利却像新晋警探,26.6万辆,同比增长36.8%,手里攥着银河系列的热销,像是刚刚破了个大案。

再往下看,一汽大众、长安、奇瑞都在前五,但有升有降,像三位老刑警在风雨中各自撑着伞。

最让我在意的,是那批所谓的新势力:零跑、蔚来、小鹏、小米汽车。

他们像是案情里突然冒出的新嫌疑人,行动诡谲但极具爆发力。

零跑首破7万,蔚来和小鹏都在狂奔,理想却开始跌了。

这些新玩家,像是夜里的流浪猫,越跑越快,偶尔踩过几根电线,让人担心又好奇。

冷静分析这组数据,能发现,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攀升至68.7%,合资品牌只占四席,而且普遍承压。

新能源乘用车零售达到128.2万辆,同比增长7.3%,而常规燃油车零售下滑10%。

2025年10月汽车销量,比亚迪第一,国产车近七成-有驾

新能源渗透率达到57.2%,意味着每卖出100辆车,就有57辆是新能源。

这不是技术革命,是消费习惯的集体迁徙,像是城市里的人们突然都决定用手机支付,纸币开始变得稀有。

合资品牌在这个场子里就像老戏骨,依然能演,但台词越来越少。

德系、日系、美系品牌的市场份额都在下滑,一汽大众、上汽大众等都在吐槽:“电动化转型怎么这么难?”不难,只是你们习惯了老路。

广汽丰田、一汽丰田勉强守着7万辆的底线,还是在亏本赚吆喝。

而老牌势力的转型,也不全是绝望。

北汽新能源突破30542辆,同比增长112%,极狐品牌卖到2万台,和华为合作的享界也能稳居30万以上豪华新能源轿车销冠。

还有鸿蒙智行、极氪、深蓝、奕派等,数据都在飙升。

2025年10月汽车销量,比亚迪第一,国产车近七成-有驾

传统车企像是老刑警退休后做起了侦探咨询,虽然不再亲临一线,但经验和转型意愿让他们又成了新案的关键。

再看看出口市场,乘用车10月出口12.6万辆,同比增长11.1%。

奇瑞集团10月出口126,434辆,连续六个月单月出口突破10万辆。

中国汽车把脚伸到了国际案发地,但外面风雨更大,比起国内的“证据链”,国际市场更像一场持久拉锯战。

说到新能源购置税政策,2026年1月1日起,免征变成减半征收。

这像是侦查办案时突然换了法官,规则变了,案件难度陡增。

年底前,各家车企都要冲刺最后的“全免窗口期”,像是最后一波抢购黄金的群众,谁能笑到最后还真不好说。

消费者在这个节点,像是被告席上的人,既想省钱又怕错过最佳认罪时机。

市场这么复杂,理性一点看,其实无论是比亚迪的同比大跌,还是吉利的逆势增长,都不值得大悲大喜。

2025年10月汽车销量,比亚迪第一,国产车近七成-有驾

汽车这个行业,向来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新能源是趋势,但也不是万能钥匙。

比亚迪跌了,是市场饱和还是产品周期问题?

吉利涨了,是产品力还是营销力?

新势力爆发,是资本加持还是用户口碑?

合资品牌下滑,是技术落后还是战略迟钝?

每一个数据的背后,其实都藏着一堆复杂的“案卷”。

以我的经验来看,“胜者为王”只是阶段性标签。

2025年10月汽车销量,比亚迪第一,国产车近七成-有驾

市场这套游戏规则,谁都不能一直赢。

电动化、智能化、出口、政策红利,每一个变量都能让天平倾斜。

前几年大家还在讨论“油电之争”,现在已经没人关心油车怎么死的,重点都放在谁能在新能源赛道里跑得更快、更远。

可别忘了,新能源赛道本身也会变,技术瓶颈、补贴退坡、国际贸易、用户习惯,都在随时调整案情。

我有时候会自嘲,这些年写汽车数据,有点像做刑侦笔录。

哪家车企的“供述”,哪种产品的“动机”,哪项政策的“作案工具”,都要一一翻查。

数据是冷的,人心是热的,但热心太多容易被忽悠,冷心太多容易变麻木。

比如那场“跨年提车购置税补贴大战”,看上去是最后的狂欢,实际是账务科和销售科的集体头秃。

2025年10月汽车销量,比亚迪第一,国产车近七成-有驾

你问我到底该买谁的车?

我的建议是,买适合自己的,不要被“榜首”或“逆袭”这些词迷了眼。

汽车市场是个大案子,嫌疑人越来越多,证据也越来越复杂。

唯有快速适应变化的企业才能赢得市场,这句套话不是废话。

你看看这些新势力,零跑、蔚来、小鹏、小米,谁能想到三年前他们能月销几万?

理想汽车的下滑,也不是一时失手,而是产品节奏和市场变化的必然结果。

传统车企的转型,也不是一蹴而就,成败往往在于能不能熬过阵痛期。

对我来说,黑色幽默无处不在。

2025年10月汽车销量,比亚迪第一,国产车近七成-有驾

比如政策一变,销量就能“治疗”一切;比如技术转型,人人都喊“智能”,实际上智能的只是大数据报表;比如合资品牌,嘴上说得好,行动却慢半拍。

写这些数据时,偶尔觉得自己像个福尔摩斯,更多时候像个清点证物的小警员,面对一堆碎片,既想还原真相,又知道真相永远在变化。

最后,我不想下结论。

谁能持久领跑?

谁会在新能源退潮时裸泳?

谁又能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

这些问题都还悬着。

你买车时,会更看重什么?

品牌、技术、价格,还是那一刻的安全感?

市场会不会在下一场技术变革中再次翻盘?

我只是把这些“案情”摆在桌面,等你来破案。

汽车市场的证据还在不断生成,谁是最终赢家,可能要等下一个冬天再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