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汽车Yu7的火爆预售引发关注,但也伴随着一些争议。杭州的俞女士在试驾后,被销售“年底提车”的承诺打动,果断付了5000元定金。然而,系统显示的52-55周交付时间让她傻眼了,这意味着快也要一年后才能提车,而她将因此损失上万元购置税。
销售承诺与实际交付的差距,引发消费者质疑
俞女士表示,她在咨询提车时间时,销售明确告知“年底提车没有问题,80%-90%的概率”,并称小米有两个工厂,每个工厂月产3万辆,一个月能产6万台。然而,下单后系统显示的交付时间却让她大失所望。
门店回应:合同未承诺具体时间,无法退款
小米汽车杭州拱墅吾悦广场店方面表示,他们内部检查后发现,没有人会直接承诺具体什么时间提车。对于俞女士的说法,销售人员矢口否认,店长也坚持合同未写明具体时间,无法退款。
双方说法不一,关键在于证据
这起事件的关键在于销售当时是否做出了“年底提车”的承诺,以及是否有相关证据。俞女士表示,销售还曾提到“第三个工厂也有可能投入使用”,但无法保证。而门店方面则表示,双方沟通内容没有留下证据,难以确认。
产能与订单的矛盾,暴露新能源车交付难题
小米汽车Yu7在3分钟内预定量达到20万辆,订单量巨大,产能是否能跟上成为关键。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曾发微博表示,因订单量太大,系统刷新交付周期需要时间。这也反映出当前新能源车市场火爆,产能与订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消费者权益如何保障?
这起事件引发了对消费者权益保障的思考。预售模式下,消费者往往难以获得准确的交付时间,容易产生纠纷。对于消费者而言,在下单前应尽量获取书面承诺或录音录像等证据,避免口头承诺带来的风险。
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调查,期待公正处理
目前,市场监管部门已经介入调查此事,相信会给出公正的处理结果。也希望这起事件能够引起更多企业的重视,加强管理,诚信经营,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总结
小米汽车Yu7的火爆预售,暴露了新能源车市场产能与订单之间的矛盾,以及消费者权益保障问题。对于消费者而言,在下单前应谨慎考虑,避免被口头承诺误导。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加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