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某日产4S店的销售经理最近总盯着手机叹气——比亚迪海鸥上市首周订单破万,7.38万的起售价直接把合资A0级车的定价体系砸了个窟窿。隔壁展厅看轩逸的顾客,出门就拐进了比亚迪门店。这场景像极了当年智能手机洗牌时,诺基亚柜台前的冷清。
价格屠夫的阳谋 比亚迪的定价策略从来不是拍脑门。秦PLUS DM-i把混动轿车打到9.98万时,业内还当是清库存;等到海豚、海鸥连续突破价格认知,人们才看懂这套组合拳:用规模化摊薄成本,用垂直整合控制供应链,最后用“电比油低”的口号重塑消费心理。2023年Q1财报显示,比亚迪单车利润竟逆势增长12%,证明低价≠低质。
日产的反应慢了半拍。轩逸经典款终端降到8万多,但1.6L发动机+CVT的老架构,在电车面前像台笨重的留声机。更棘手的是成本结构——日产的零部件外采比例超70%,而比亚迪自产三电、半导体甚至车灯。有供应商透露,同规格电池包,日产采购价比比亚迪自产贵23%。
技术暗战:刀片电池的降维打击 价格战背后是技术代差。比亚迪的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让海鸥在小型车里塞进405km续航;日产的Leaf却还在用2010年的风冷电池,快充功率还不及海鸥的一半。网友戏称:“日产把混动当过渡,比亚迪却把过渡玩成了终点。”
这场较量早有预兆。2022年东京车展上,日产高管围着比亚迪展台拍照的场面被疯传。当时被嘲“师夷长技”,现在看更像危机预警。日产并非没有反击——Ariya电动车被寄予厚望,但28万的定价直接撞上Model Y,半年销量不及海鸥单月零头。
消费者的用脚投票 上海某商超展厅里,带着孩子看车的王女士算了一笔账:海鸥每公里电费4分钱,日产轩逸要6毛,十年省出一辆飞度。更狠的是金融政策——比亚迪提供0首付+5年贷,把购车门槛压到月供800元。销售小哥直言:“现在年轻人第一辆车,基本不看燃油了。”
日产的窘境是整个日系的缩影。本田已宣布2030年停售燃油车,丰田bZ3干脆用比亚迪三电系统。但转型需要时间,而市场给的窗口期可能只剩18个月。乘联会数据显示,2023年1-5月,日系品牌市场份额跌破20%,比2020年缩水近半。
尾声:鲶鱼效应才刚刚开始 当比亚迪海鸥的订单突破15万辆时,宁德时代突然宣布降价20%。这像是一个信号:供应链的雪崩会埋葬所有迟疑者。现在的问题是,当日产这样的巨头被迫加入价格战,会不会有更多品牌倒在现金流枯竭的路上?
某资深工程师在知乎写道:“汽车行业的洗牌,从来不是输给对手,而是输给时代。”停车场里那些滞销的燃油车,正默默见证着这场百年工业史上最残酷的转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