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去年我去参加一个新能源展,会场那台特别引人注意的车,是最后一个到的,拖着两个超大箱子,全是充电设备的型号。走近一看,才知道那是V2G的实验车,静静立在那里,像个未来的梦。
我跟展馆工作人员搭了几句,这车真能赚钱?他说:还没正式推呢,但确实可以靠放电卖电,挣点车费,特别在电网不缺电的时段。我心里暗想,真是个赌注,要是等技术成熟了,估算这一台车能在一年内赚个几千块(这段先按下不表),是不是未来的厨房电器也能变收入来源?
当初我还以为电动车就是个花钱的交通工具。你知道,价格差不多,像比亚迪唐和特斯拉 Model 3,差了个不大,指标也很直观:续航、空间、快充。放在眼下,实操差别就像买菜时,看不见的细节,比如快充频次和电池容量。
说到这里,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竟然抄到一条预计未来5年内,车用电池循环次数达到2500次,能储能15万千瓦时。这个数字,好像听上去挺震撼,但实际上,我觉得它还是个估算。毕竟电池寿命和使用场景差距太大,也没人大规模实验过。
我试着跟朋友聊这个:你觉得如果未来你的车能帮你赚点零花钱,你会考虑把它开到卖电站去充放电?他笑:得了吧,我还操心车充的慢,没法每天都上高速,还想靠它赚钱。其实也不难理解——用户对于能赚钱吗这件事情的接受度,还是得建立在操作方便和收益明显之上。
有个细节我没细想过:那么多车同时放电,怎么避免瞬间电压波动导致电网崩盘?这问题其实很微妙,就像厨房里的用电量突然爆表——每一台厨电能不能在静悄悄中合理调度?(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我觉得,技术就在这调度上,变得特别关键。这里面涉及到设备成本——你想,V2G的桩,价格能比普通直流快充贵3到5倍,就是因为它多了个能和会之间的中介角色。
我还记得,去年有场会,有个销售跟我抱怨:车主嫌麻烦,充电设备那么贵,谁还愿意掏腰包?的确,设备成本、质保体系、结算标准,一股脑全得搞定。不少车主都对未来能赚点电费这件事情抱有疑问,毕竟投资那么大,短期内回本挺难。
但我一直觉得,这个难其实是门槛,就像早期的手机市场,没人知道会不会有价值,大家都在观望。你们想象一下,假设政策补贴多点,电价激励多点,私人用户其实也很可能成为V2G的潜在用户。毕竟,3600多万辆新能源车中,私家车占了80%以上,他们才是最活跃的载体。
现在我在思考,如果未来这波爆发来得更快,2027年,到底有多少车会两天不充就被边缘化?这里面除了技术突破,还有个核心问题——用户体验。车主会不会觉得我每天都得折腾充放电?麻烦不麻烦?这就像我以前开卡宴经历的,自动挡再高级,也有惯成本。
我这时候突然觉得,好像还少点什么。对了,V2G不就是让车变成了挂在电网上的存钱罐?如果电量都可以倒腾,那是不是意味着,以后用电都得像刷卡一样?而这个像刷卡背后,竟暗藏资产管理——未来可能会不会出现车主银行?——(这猜测有点玄,估计保不准,但脑洞还挺开着)
说到这我觉得,未来的场景会很复杂。比如在房-车-网的大背景下,车不再只是代步工具,而是家庭能源的调度者。甚至还能帮忙调节家里的电器运行。你会不会觉得,自己家车变成了能源小管家,其实说白了,挺科幻的,但技术成熟后,真的也不是难事。
我也琢磨过,V2G如果普及,可能会改变很多惯。平时忙着上下班充电,周末闲暇时让车成为能源仓库。但,问题来了——会不会有人敢把车借出去?审批、保险、责任,到底怎么划分?——这也是个我没细想透的问题。
我从行业里听到的,设备的成本、标准的不统一,确实让人望而却步。但我觉得,技术至少会逐渐变得像手机一样普及,只要这个市场一打开,补贴、激励机制跟着落地,规模就会像爆米花一样膨胀。
现在想想,V2G最大的亮点,还是未来可期的那个合理利用峰谷差——就像我小时候说,用瓦斯炉做饭,电也可以像厨房燃料一样灵活调度。只不过这个燃料,变成了电池里的钱。
不过也有人质疑,你真相信那时候每辆车都愿意当‘储能站’?大部分车主还得逼着自己换车、充电线,才会有这种动力。这个问题挺难回答的,也许就是市场成熟后,用户的认知才会真正变化吧。
(这段我就不打算多写了,留点悬念)你猜,未来这个能源共享会走多远?还是说,科技的光线后面,还有一片未知的黑暗等待我们去探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