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供应链人士称,特斯拉已要求在美国工厂两年内剔除中国零部件,动作紧跟通用对供应商下达的2027年“清零”要求,成本与供应链冲击正在逼近
上海超级工厂的机器人手臂还在飞快挥舞,55秒就能下线一台车,Model 3和Model Y在中国的售价比美国便宜六到八万,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效率与成本红利
现在,特斯拉在美国产线要主动绕开这套成熟体系,意味着把手里最锋利的刀,先对准了自己
这一刀表面砍向供应商,实际上直奔特斯拉的成本命门
很多人会问,马斯克不懂账吗?
当然懂
问题是,这一次不止是商业选择,还裹挟着更重的东西
通用汽车几天前对数千家供应商下了“2027年前剔除中国零部件”的硬要求,美国零部件供应商协会的负责人也说了大实话:不是不愿意换,是难找“无缝替代”
中国在精密零件、精密模具、电池材料这些环节像网一样织到了毛细血管里,拽开一根,往往连着一片
这不是一笔正常的生意账
再往前倒,关税战把节奏彻底打乱
业内人士提到,在对华商品加征高关税后,特斯拉就加快了去中国产件的内部进度条
马斯克的角色也更复杂,他不仅仅是车企老板,还是和航天、军工项目深度捆绑的承包方,在特定政策环境下,很多时候需要主动给出立场
说白了,这是美国车企用真金白银换一份心理安全感
这份“安全感”可能并不那么实在,但它现在很值钱
这笔账,写的不是利润,是风险偏好
可真能一刀切断吗?
有跨境业务人士提到,一条“中国产件—墨西哥组装—美国市场”的路径已经相当娴熟,标签变了,零件还是那零件,只是多绕了几百公里
所谓去中国化,很多时候只是换条路绕一圈
供应链像树根,盘得深、缠得密,你可以砍树枝,但根系抽不干
全球供应链不是开关,按一下就断
这不是给中国贴金,而是现实:产能、成本、质量、交付稳定性叠在一起,才叫生态优势
想想看,特斯拉在美国不用中国零件,那替代品从哪儿接上?
有人会说印度、越南、墨西哥,这些都是备选,但真正比拼的不是地图上的位置,而是整个链条的成熟度——设计、模具、加工、材料、检测,再到物流、关务和现金流周转,每一步都要咬得严丝合缝
稍有松动,质量波动、成本抬头、交付延误就会连锁反应
就像供应商小会里常见的一幕,财务把铅笔转了又转,最后落在本子上只有四个字:算不过来
结果会怎样?
大概率只会落在三条路线上
结果一:美国产车成本抬升,价格跟着涨,消费者为政治正确埋单
当买车这件事被迫加了一道隐形税,用户得到的未必是更好的产品,而是更“安全”的叙事
结果二:中国供应链不会躺平,会更快转向欧洲、日韩和新兴市场
通用和特斯拉不要的产能,注定会被其他车企消化,甚至会逼着中国供应商加快海外建厂、完善合规体系、走到更前面
结果三:美国车企的全球竞争力还会被削一层
通用在中国的市场已经凉了不少,特斯拉如果失去成本与交付稳定的双重优势,它的优势也会被对手一步步追上
我更关心的是,这张单最终谁来签字
谁来买单?
股东、消费者,还是被迫站队的配套商?
长链条行业里,压力总有传导方向:供应商先降利润,再缩研发;
主机厂多花钱,定价变硬;
用户选购时犹豫更久,需求变软
你看不到刀口,但能感到凉意
某位工程经理说了句让我记到现在的话:“图纸不怕改,时间怕,成本更怕”
这话不响,却扎实
只要还在北美生产,车企就绕不开“安全与合规”的巨大阴影
马斯克这次的表态更像是一种姿态:刀必须举起来,否则会被问“为什么没有动作”
可是,刀举得高,砍下去的幅度怎么控制、节奏怎么拿、对供应链的“血量”怎么估计,才是真功夫
否则就是两难:砍轻了,被说不够决绝;
砍重了,自己先失血
当制造决策被政治驱动,几乎没有赢家
在更宏观的层面,产业与政策之间的距离也值得被重新丈量
政策要保障安全,产业需要效率,两者之间本该有一条动态的走钢丝路径,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
这刀不是砍向中国,更多时候是在砍自己
如果真要调结构,最好给市场一点时间、给企业一条过渡带、给供应商一份技术路线图
哪怕慢一点,少流血,也比“掰断”来得稳妥
说回特斯拉,这家公司向来以快制胜,但快并不等于急
对消费者而言,真正期待的是更好的车,而不是更长的绕路;
对产业链来说,期待的是明确的时间表、可选的技术栈、可承受的成本曲线
产业的信心,来自确定性,不只是口号
有人问,这场“去中国产件”的风会刮多久?
没有人敢下结论,但能确定的是,风停之后,留下的才是格局
把刀握稳,比把刀举高更重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