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又出了新车,刚盯着屏幕看,突然一阵嗡声,车内的空气被空调微调的感觉都变得有点欺骗性,车内的静谧性真敌不过同价位的合资车。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新车实拍图,发现它变得更运动了,尤其是大刀锋似的前脸,像极了赛车的派头。其实你说,这种走路带风的外观是不是也就那么回事?但细看会发现,底盘调校还是偏舒服,毕竟大多数人买车还是在意驾乘体验。
去年车市烂摊,新能源叠加政策压力,现在的销量真多到吓人,但有没有想过,这些看似火热的配置背后,供应链其实压力挺大的。比如说激光雷达、刀片电池,其实也就比普通电池贵个10%、20%,但制造过程复杂得多,就像你打包苹果,一堆苹果贴标签,也许一批中,掌柜的会觉得这个流程能不能更简点?
实际上,供应链的波动真影响大,不少工厂都透露,去年原材料涨价,电池厂排队等料,几次差点因为缺料停工。比亚迪的激光雷达采用的是国产供应,价格比进口便宜不少,但要保证量产稳定,就像你去超市买菜,蔬菜供应一不留神就涨价。
说到底盘调校,这次差异化明显。比如云辇-C能调阻尼,那就是类似于我们在开车时根据路况调减震器,觉得颠簸不舒服就调大一点,路面好了又调回去。优点不用说,减少疲惫感。但我在试驾中发现,动态调节的响应其实还不够快,有时调的太多对车身反应反倒还是没平衡好——这是不是技术还不够成熟?
你们觉得,修得好就值,还是调整频繁反而烦?
有点好奇,这个阻尼调节会不会在某些恶劣天气下变得做作——抖的过渡会不会比传统悬挂更重?
前车销售人员偶尔会说,你这个配置,价格还能更低。我心里其实就想,天呐,20万的车,冰箱、激光雷达都配上了,这哪里还是入门?这让我怀疑,车价其实不只是值不值,更像是你愿不愿付这个心里价。
这让我想到,当你开车跑高速,最怕的是突然失控或发生危险。新车配的天神之眼系统到底智能到哪种程度?我试过同事的帮忙调试,基本能发现高速变线、跟车的优化,甚至绕开堵点,但偶尔我会问自己:真的能跑起来吗?或许这些黑科技只在演示环节震撼,真正上下场还得时间考验。
安全不用多说,刀片电池在我看来其实就像你用厨房里最坚固的锅底,热效率的提升主要是因为制造工艺的进步,但我真搞不懂:这么高的热效率带来的是更长的续航,还是更难维持电池寿命?毕竟,设备用久了都会出点问题。
一句话实话——我觉得,如果让你在16万到20万之间选购这款新车,你会不会觉得,配置到家的豪华感真的不比豪华品牌差?或者你会担心,这些黑科技是不是花了钱,却没在用车体验上真真切切地改变?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第一:冰箱其实也就多了个冷藏室,日常用不用呢?第二:真正的智能驾驶,未来的路会不会变得更加复杂 ——比如路把导航变得更智能,是不是反而增加了用车的复杂度?
我一直在思考,汽车技术在不断进步,车变得更智能、更厚重,但是不是也意味着,开车的乐趣和人车互动的感觉,正在逐渐被模糊化?这点,你怎么看?那一只一直坐在车里带着耳机,手机解锁的朋友说:车这东西,还是得自己多用心。——我猜他未必知道,自己到底是在享受科技,还是被科技绑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