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银十”一到,中国汽车市场就像打了鸡血,这不,2025年9月开头一周,各路车企直接上演群雄逐鹿,一会儿降价一会儿发新品预告,仿佛谁慢一秒都要被市场无情淘汰。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国内买车这事,真不像早年间的“买不起”,而是“挑花了眼”,新势力、老品牌,全扎堆来抢生意。
就说特斯拉,这回Model 3长续航后轮驱动版直接降了一万块,25.95万元起售。你说一万块对谁不心动?还不是个小数。这招好不好使?搁三年前,绝对重磅消息。可现在,新能源这块大家都卷疯了,降价几乎成了家常便饭。那降价究竟能不能拉动销量?
表面看,降价是刺激消费的灵药,消费者看见价格掉了,心理防线一下就崩了。但问题是如果总靠降价撑市场,品牌形象慢慢就会变成“等它再降”。厂商是拉了订单,消费者却更“持币观望”,这买卖到底是谁亏谁赚?况且,特斯拉一部车能降一万,证明成本还有下探空间,那以后的售价到底该信哪一档?说到底,降价是一时的行业现象,但绝不是能一直拼下去的路,光靠便宜没核心竞争力,车工艺和产品实力才是真的硬道理。
反观蔚来,最近的二季度财报很亮眼,交付和营收都涨了,现金流还是小金库级别。大家想过没,蔚来能扛住激烈竞争和价格战,靠的是什么?说白了,是玩的高端化和差异化。比如充换电、服务网络,还有用户社区、品牌体验这些外围价值在支撑。这让我想起来,汽车电动化不是谁都能一夜成名,新势力要想活得久,光靠卷价格和堆续航是远远不够的。
有意思的是本期还曝出别克至境L7新内饰,给座椅玩出“零重力”,还有四座头枕音响。要说汽车一细分,简直可以无穷拆花样。躺着睡、头枕听,有必要吗?说实话,有,也没有。对极少数买这车的家庭,舒适体验太关键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升品牌调性。但它支撑不了“走量”,是真正服务少数人的小细分。归根结底,这些炫技的配置还是要回归用户真实需求,如果只是噱头,最后还是会被市场淘汰。
说到这,广告的底线就现实多了。中国广告协会都忍不住出面呼吁汽车广告要守法守德。现在广告花样太多,动不动就夸大宣传,谁都觉得自己是最好的。可广告一旦突破良知,就是伤害用户信任。只要有一次“吹牛不上税”被拆穿,这个品牌市场信任就很难再建立。饮鸩止渴不可取,做生意还是要脚踏实地。说到法律和道德底线,如果有人总想打擦边球,迟早得被自己绊倒。今时今日,消费者太聪明,一搜舆情一秒钟,谎话、夸张再难瞒天过海,还想无底线营销?最后只能自己买单。
再看问界M7,小订一天15万辆,这听着都离谱。但您别觉得这就是真实交付,咱也清楚,先交几千几百订金和最后真去付款提车,完全是俩回事。现在造车新势力和传统厂商流量套路多,数据层层叠叠,看起来我家“排队上万人”,可到最后订单转化率怎么样,没人细提。第二,新车搞“鲲鹏设计语言”,再上纯电、增程、激光雷达、AEB,消费者真懂吗?有多少买单的真是技术发烧友?更多人其实关心的还是一句:你车省心不?毛病多不多?售后网点咋样?翻来覆去还是“真本事”让人买账。玩噱头、炒热点,只能一时兴奋,用着用着才知道是真厉害还是假创新。
宝马iX3全球首发,2026年才量产上市,续航900多公里、10分钟补400公里电,听着牛得一塌糊涂。其实各位不觉得现在宣传的科技,总有点像画饼充饥?多少品牌承诺的“超前科技”到最后下放到民用,问题一堆又堆。不否认宝马的工程底子很厚,只是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这些,谁做得多,谁就埋雷多。再说回本土化,宝马专门找上海团队改座椅,和阿里搞大模型,Momenta搞自动驾驶软件,合资车企向国产看齐,这说明了啥?一是中国市场的分量是真的大,没有适配中国,就别想“大卖”;二是全球品牌也怕被本土新势力抢了蛋糕,只能自己想办法、贴地气,甚至求中国技术团队支招。
威马汽车“死而复生”,这剧情放以前可能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一次次折腾、资金断档、破产再融资,结果还是能复工、有投资,甚至又立下2026年产10万台的flag。这到底说明了什么?是不是新能源赛道太容易进来,没人能说准。换个角度,威马过去曾是“明星新势力”,一夜跌落神坛,不是产品不够好,而是没法卷下去:技术没跟上,资金链太脆弱,市场声量掉队。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说到底,竞争的不是谁讲故事最精彩,而是谁最后能真正挣钱、撑住现金流、扛得住变化。上市、量产、IPO、出海,这套美好蓝图画得再宏大,最后还是得看产品和团队是否给力。
写到这儿,不禁想问一句:现在中国车市上的忙碌和纷乱,消费者真正得到了好处了吗?我的看法是,有好处,但也有隐忧。价格下来了,选择多了,产品配置“想不到”都做到了,但同时,夸张宣传、快速迭代、随时降价、售后服务摸着石头过河。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买车成了“技术活”,得天天关注新政策,防着被“背刺”,小心自己选的那款是不是正好明天又降好几千,心态很容易被搞坏。
那咱到底该怎么看这场混战?归根结底我觉得是:“烈火炼真金”,卷得再凶,卷到最后能沉淀下来的绝对不是谁撒币多、宣传花眼,而是技术过硬、服务靠谱、产品扎实。消费者最终捡便宜是暂时,捡好货才是长久;厂商靠流血降价续命也是权宜,修炼品牌本事最重要;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呼吁守法,其实也希望整个盘子别被坏钱赶走好钱。火热背后是优胜劣汰,有人熬出头有人做了炮灰,这才是市场的本来面目;至于谁能笑到最后,就得看谁能真正服务好中国老百姓的用车需求。
最后你觉得,下一次“金九银十”会变成什么模样?还能这样热闹吗?还是更惨烈?等明年咱再回头看今天,有没有点儿“谁主沉浮未可知”的意思?这才是中国车市最大的戏剧性,也最让人期待。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