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最近这个电动车“新国标”的事儿,我真是越看越想吐槽。
说是为了安全,搞了个限速25公里/小时,超速就断电。
听着挺好,对吧?
但你猜怎么着,市场直接给你演了一出魔幻现实主义大戏。
普通人一看,新车涨了五六百,速度还跟老头乐似的,谁买啊?
结果就是,二手旧车反而成了香饽饽,价格蹭蹭往上涨,搞不懂。
这规定对普通人来说,顶多是添点堵,换车的时候肉疼一下。
但对外卖小哥们来说,这简直就是要命了。
你想想,他们是靠跑单量吃饭的。
时速25公里,意味着每单都要多花好几分钟,一天下来少跑十几单,这收入直接就掉一大截。
所以你看,任何脱离用户真实使用场景的规定,最后都会被现实狠狠打脸。
怎么办呢?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嘛。
大家心照不宣地跑去改车,解个限速,分分钟的事儿。
修车铺老板门儿清,帮你搞定,有时候连钱都不收,就当交个朋友了。
这一下,雅迪、爱玛这些大厂就坐不住了。
他们发现,原来那个卖给大爷大妈买菜车的路子,好像走不通了。
因为最大的、最高频的用户群体——外卖骑手,他们的需求完全没被满足。
所以你看,这些大厂开始悄悄掉头,把目光从普通消费者(C端)转向了商用市场(B端)。
雅迪搞了个叫“大圣01 Ultra”的玩意儿,说是续航200公里,时速能干到80。
爱玛也弄了个子品牌叫“马赫”,专门给京东做家政服务用车。
这已经不是电动自行车了,你品品,这不就是电动摩托车或者轻便摩托车嘛。
功率超400瓦,完全是按商用标准来的。
这说明啥?说明厂家终于想明白了,与其跟规定较劲,不如直接换个赛道,服务好真正需要高性能工具的这群人。
而且,更有意思的变化还在后面。
很多骑手现在压根不买车了,都改成租车了。
你想啊,买一辆新车,两三千块钱没了,还得操心维修、电池衰减、将来卖不掉的破事儿。
现在租一辆呢?一个月就两三百到五百块。
电池坏了?换!车子旧了?换!根本不用自己操心。
美团、哈啰、滴滴青桔这些平台,全都在推这种租车服务。
我看资料上写着,九号甚至在三十多个城市都搞了日租和月租。
哈啰更绝,直接把经销商门店都改成了租赁点,从卖产品彻底转型成了卖服务。
这就像你以前卖锅,现在直接开了家餐厅,用户要的不是锅,是吃饱饭。
说到吃饭,就得提“补能”这个事儿,也就是换电池。
对于骑手来说,换电根本不是为了“方便”,而是“刚需”。
一天跑下来,换两三次电池是家常便饭。
你让他停下来充俩小时电?那等于一天少赚几十上百块,谁受得了。
换电站就厉害了,车骑过去,扫码,开仓,换电池,关仓,走人,整个过程可能不到一分钟。
据传闻,现在超过一半的即时配送员都在用换电服务了。
沙利文有个预测,说2026年两轮换电的市场规模能到两百亿。
所以雅迪、台铃这些都在拼命布局换电站,这已经不是技术升级了,这是一场关于“能源基础设施”的战争。
当然,这里面也不是没坑。
这些高性能的电动摩托车,在很多大城市是上不了路的,要驾照,要年检,要牌照,手续一套一套的,麻烦得很。
而且你看雅迪爱玛的财报,销量虽然在涨,但利润率没跟上。
反倒是九号这种一开始就玩智能化、玩生态服务的“新势力”,好像活得更滋润。
这说明啥?靠低价走量、疯狂开店的老一套打法,可能真的到头了。
大家比的不再是谁的车卖得多,而是谁的服务网络能铺得更广、更稳。
所以说到底,车本身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围绕这辆车的一整套服务体系。
整个事情看下来,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一个出发点是“安全”的政策,最后硬生生催生出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
骑手要效率,厂家要活路,平台要流量,三股力量搅在一起,愣是绕开了原来的条条框框,搞出了一套“租售+换电”的新玩法。
市场不再是那个你挑颜色我讲价格的菜市场了。
它变成了一个高度依赖运营和服务的精密系统。
谁能让骑手跑得更快、换电更方便、租车成本更低,谁才能在牌桌上继续玩下去。
没人再指望靠卖一辆车吃一辈子了,现在大家拼的是怎么让骑手在你这儿,每天能多跑几单,少操一点心。
这个现实,一点也不浪漫,但特别真实。
所以,你觉得未来咱们日常用的这种两轮电动车,会不会也慢慢变成“只租不卖”的模式呢?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