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这词儿,最近有点儿扎手。前些日子,各家还铆足了劲儿“狂飙突进”,恨不得把座驾嗖一下跃迁到赛博朋克世界,可这两天,风向标骤然一转,小米、理想、问界,都默不作声地把“智驾”换成了“辅助驾驶”。这就好比啥?就像学堂里那些成天嚷着要蟾宫折桂的尖子生,临到大考,忽然改口:“嗐,我就是随便应付一下啦”。
李想倒也敞亮,直言当下是“破晓前的长夜”。他觉着智能驾驶这行当撞上了南墙,但也瞅见了柳暗花明的机会。这话听着挺鼓舞士气,可背后也夹杂着几分骑虎难下的窘迫。要知道,理想当初靠增程技术杀出一条血路,眼下又想靠智能驾驶攻城略地,这步棋要是走歪了,之前的家底儿可就悬了。
可话说回来,为啥要改弦更张呢?难不成真是黔驴技穷,要缴械投降了?
实则,这里头的弯弯绕不少。其一,是上头的风向变了。早先大伙儿对“智能驾驶”的定义颇为宽泛,宣传上也有些“用力过猛”,容易让消费者雾里看花。一旦出了岔子,这责任算谁的?这事儿可大可小,牵一发而动全身。现在改称“辅助驾驶”,也算是给自己留一手,出了事儿可以金蝉脱壳:“我这只是打辅助,方向盘还在您手里捏着呢!”
其二,这技术本身,也确实没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现如今所谓的“智驾”,充其量也就是个高阶辅助驾驶系统,离真正的无人驾驶还差着十万八千里。不少工况下,还得靠驾驶员来救场。之前出了几桩事故,都跟过度仰仗智能驾驶系统脱不了干系。与其成天吹得天花乱坠,不如脚踏实地承认自己的短板。
当然,也有人揣测,这是车企在“画大饼”。先用“智驾”的概念招徕顾客,等用户买了车,才发现压根没那么神乎其神,也只能哑巴吃黄连。这种“预期管理”的套路,在科技圈屡见不鲜。但消费者也不是泥捏的,被诓多了,自然会用脚投票。
李想说,人类需要智能驾驶,是为了把专业驾驶员变成一种生产力。这话听着头头是道,但细琢磨琢磨,真就这么简单?倘若智能驾驶真个普及开来,那些靠开车糊口的人又该何去何从?他们又该到哪儿另谋生路?这可不是一句“技术迭代”就能轻描淡写带过的。
再者,智能驾驶的安全隐患,始终是个无法回避的梗。机器再精明,也难免会有纰漏。一旦出了事故,谁来顶缸?是车企,还是算法工程师?这个问题,至今还没个说法。
更饶有兴致的是,我们当真需要这么“智能”的车吗?驾车不光是为了抵达目的地,有时候也是一种情趣。如果所有操作都交给机器,那我们是不是就失去了那种人车合一的乐趣?
归根结底,“智驾”更名,不仅仅是营销策略的微调,更是整个行业的一次自省。当我们条件反射地把原因归咎于技术瓶颈时,是否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社会伦理与价值取向?技术革新固然要紧,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弄明白,我们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恰如李想所言,现在是“破晓前的长夜”。但愿这长夜,能让我们看得更真切,未来的路该怎么走。说到底,科技是为了造福于人,而非让人为技术所驱役。这才是根本所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