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汽车行业这行,几乎每天都能碰上各种奇葩。前两天,我跟一个老朋友聊到当年八十年代初他在广西的经历,挺惊的:他说他们开着车去找修车的地方,那修理工突然提了根铁棍,差点朝司机就砸过去。我听了一愣,半天没反应过来,那朋友还补充,幸好后面有人及时拉住,咱们赶紧溜了,那地儿是真的不安全。
这件事,我觉得挺有意思,也蛮能说明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环境对车主心理的影响。你想想,那会车子少,开车还是稀罕物,修车资源也紧缺,大家对修车的靠谱程度没信心,换句话讲,找个靠谱的修理厂就像找亲戚一样难。以后回想都觉得是骨感的市场,连修车工态度都能让人紧张。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八十年代那个阶段,广西某些边远地区的汽车保有量估算不到全国平均的10%,维修点稀少,基本车主找修车铺打交道就是靠人情靠山头的状态。更夸张的是,物资匮乏,不同配件的供应链薄弱得一塌糊涂,修车工人也得自己想办法找零件——很多时候就是拼拼凑凑,跟现在的轻卡后市场完全不同。
这也让我想到,咱们现在看着车越做越精细,智能化越来越多,但背后供应链依然复杂。以前的场景虽然野蛮,但至少大家面对面解决问题,现在问题反而更隐蔽。记得有次跟供应链负责人聊天,他半开玩笑说:研发流程就像做菜,要对食材有绝对把控,不然一味追求新花样,最后做出个难以下咽的东西。这句话很有生活味儿,但我觉得也挺形象,研发其实是供应链精细管理加上客户心理校准的过程。
说回广西那会儿,大家都觉得那里的车主维护成本比城市高出至少50%,因为配件贵、人手缺,还有租个场地收车都成问题。当时我还问过老修理厂的师傅,他们大多说自己售后可信度不高,没人敢放手去签长期合约。小问题还好,主要是大问题,像发动机换件,那完全是看天吃饭,有时候得靠关系网。
你有想过吗,现在一个主流车型的零部件来自多少家供应商?常规是200-300家,甚至更多,60%以上的零件可能都不是主机厂自己做的。这些供应商间利益斗争、价格博弈,每一步都像下象棋,每次轻微变动都能引起整车成本的波动。之前我测算过,百公里油耗多降0.1升,厂家为了成本优化,相当于每年能给车主省下至少几百块钱。听着不多,但规模大了就是利润差。
说白了,车企和客户心理都是二维的比赛,车企想压价、省成本,客户想买性价比高的,供应链又在中间互相拉扯。回头看八十年代广西那修车地方的乱象,嗯,现在看着太让人察觉那也是供应链不畅、服务闭塞的极端体现罢了。
再讲讲我在一次渠道访谈时,销售有点无奈地说:客户想买的是放心,咱们卖出去了,偶尔出点小毛病就要店里赔本修,心理负担大。我听了半天,心里嘀咕,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车型起初卖得好,到后面保值率飙低的原因。咱们行业里,保值率能保持在55%-70%已经算顶尖了。价格高几个点,客户心理预期就变大,良心车企压力也跟着涨。
不过说到这里,我得自我更正刚开始说那个工人拿铁棍的事,说他可恶有点偏了。他可能自己也挺苦,反映出当时经济压力和社会治安的复杂性。人性和环境,这事儿往往没那么简单。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还挺好奇,现在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透明化会不会真的改变下修车市场的黑暗面?毕竟一旦评价公开、价格透明,供需双方博弈的天平很可能就倾斜了几分。但这过程可能很长,毕竟消费者心理和渠道惯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顺便,小跑题,我有个朋友之前说:想象一下开个车,所有零件都是从全球半路拼来……你要么信,要么换。这话得反复琢磨,感觉车厂本身就是靠瞬息万变的供应链和研发决定命运的。没细想过,但感觉这就是汽车工业的宿命。
所以,未来我们买车,关注的不光是参数,而是体会这背后供应链能不能跟得上,服务能不能贴心。你还会因为某个地方的负面新闻就直接把品牌拉黑吗?我倒觉得,不妨多问问那里的销售,修理工,用个最接地气的角度去听声音。
你觉得呢?现在你如果开车遇见修车工态度怪怪的,你会怎么办?是先绕道还是试着聊聊?好奇你们那边有没有类似的见不得人却很真实的修车故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