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激光雷达就是杀人!”华为余承东2021年的狠话犹在耳边,但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却以每月5美元的订阅费横扫北美。当技术路线深陷罗生门,奔驰一纸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协议,把宝押在了Luminar的激光雷达上。这场看似激进的技术豪赌,是真找到了破局密钥,还是传统车企被新势力逼急的应激反应?
从“备胎”变“正宫”的激光雷达
当奔驰宣布将集成Luminar新一代Iris+激光雷达时,业内人士都在翻旧账——两年前双方签订的Iris供应协议无疾而终,取而代之的是Halo激光雷达开发协议。这种临阵换枪的操作,暴露了车企与供应商在技术迭代中的博弈困境。
“这就像是未婚夫婚前突然要求重做钻戒。”一位自动驾驶工程师比喻道。据路透社披露,原计划2025年搭载的Iris激光雷达因体积过大、成本过高遭奔驰弃用,转而采用更小巧的Halo设计。Luminar CEO拉塞尔直言不讳:“Halo要藏进车顶线甚至挡风玻璃后”。这背后暗藏着车企的集体焦虑:消费者可以为激光雷达的安全溢价买单,但绝不能接受破坏车身美学的技术累赘。
双轨制背后的生存法则
奔驰的“激光雷达外交”堪称教科书级骑墙战术:左手握着法国法雷奥的现役方案,右手拉着中国禾赛科技的全球供应协议,现在又把Luminar揽入怀中。这种“三角恋”实则是车企在技术路线混战中的生存密码。
“我们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特别是当篮子可能被关税打翻时。”奔驰内部人士的弦外之音指向中美贸易暗战。虽然禾赛ATX激光雷达单价仅200美元(Halo目标价500美元),但奔驰仍需维持技术备份。这种矛盾在协议细则中表露无遗:当前合作仅限技术开发,量产合同仍需谈判——既保持对新技术的话事权,又不愿放弃成本更优选项。
“贵族技术”下乡记
激光雷达市场正上演魔幻现实:一边是Luminar为奔驰Halo筹备美国本土产线应对潜在关税,另一边是国内车企已将激光雷达打入10万级车型。当问界M9车主用激光雷达精准识别140米外雪糕筒时,搭载法雷奥系统的奔驰S级还停留在60米车距的保守设定。
这种技术落差让传统豪门陷入尴尬。奔驰计划在2026年量产的Halo方案,关键指标恰与国内现役产品持平。正如特斯拉前Autopilot总监Chris Lattner的吐槽:“传统车企追赶的,可能是新势力三年前的技术坟场。”
生死时速的五年窗口期
市场数据揭示了这场竞赛的残酷性:2025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出货量预计突破300万台。但在这块28亿美元的大蛋糕前,奔驰不仅要与宝马、奥迪周旋,还要直面华为、大疆等跨界玩家的降维打击。
当记者问及合作风险时,Luminar CEO拉塞尔的回答耐人寻味:“最好的安全气囊永远不该被用到。”这句充满哲学意味的回应,恰好映射出激光雷达产业的终极悖论——技术越是完美隐身,商业价值越难被感知。在自动驾驶真正跨越L3鸿沟前,这场奔驰领衔的激光雷达革命,或许只是车企维系科技人设的必要演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