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的车圈真是热闹得像过年
2020年1月初,王兴在饭局上甩下一个预测,说未来中国新能源市场会形成“3+3+3+3”格局,新势力三强只会是蔚来、小鹏、理想
威马呢,不在名单里
沈晖,当时可是拍着胸脯回怼:“威马一定会是TOP3之一”
其实那会儿他有底气毕竟威马是第一个自建工厂并实现量产的新势力,2019年销量还冲到第二名,那风光劲儿恨不得走路都带风,他肯定觉得自己能坐稳牌桌
可谁想到剧情反转得这么快,2021年销量冲到顶峰(44152辆)后,直接就开始往下滑,烧掉了大约450亿,欠了203.67亿债,到2023年直接停摆,进入破产重整
沈晖临走前甩下一句“像牲口一样活下去”,人就去了海外,再没回来
结果最近消失快两年的威马又冒了个泡
11月3日,威马在微博发了个海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还配文“好事将近,敬请期待”
听起来挺励志,但一扒才知道,这事儿得追到9月6日那份《新威马汽车重组说明》
这回的主角,是深圳翔飞汽车销售公司,可它背后的大股东是宝能汽车,这名字你听着是不是就有点虚,自己都在财务危机里扑腾呢,哪有力气拉人一把
可威马还是画了个大饼——分三步走:
第一步“复兴”,先复产EX5、E.5两款车,今年目标1万台,争取2万,还想卖到东南亚和中东
第二步“发展”,2027到2028年年销量干到25到40万台,还要在高阶辅助驾驶、AI领域发力,冲击IPO
第三步“跨越”,2029到2030年直接挑战年销百万,营收1200亿,做行业新标杆
听着热血沸腾吧,可现实是——翔飞投的10亿,对之前一年能烧掉百亿的威马来说,就是一杯水泼到沙漠里,根本不够看
更要命的是,威马的口碑早已经崩到谷底,自燃事件、锁电、破产重整,消费者信任掉光了,现在造车的都卷疯了,谁还冒险去买你这“问题品牌”
技术呢?停了两年,行业早就往前跑了,三电技术升级、智能驾驶迭代、AI座舱普及,威马的储备直接被时代甩几条街
本土拼比亚迪长城在海外早就布局得稳稳的,你想分一杯羹,难
就在这节骨眼上,楚能新能源的名字出来了
传说它要盘下威马在湖北黄冈的星晖工厂
但这事儿跟翔飞那条线不是一回事,翔飞是重整威马,楚能更多是看中了工厂本身的生产资质和产能,根本不是来救品牌的
楚能的底气呢?有三张牌
第一,钱多,创始人代德明手握恒信汽车集团,2024年营收785亿,全国第四大汽车经销商,投几百亿不眨眼
第二,产业链硬核,主做动力电池、储能,厂子在孝感、武汉等地铺开,总产能350GWh,储能电池全球前五
第三,销售渠道直接现成,恒信在全国60多个城市有300多家4S店,造车后不愁卖
它的造车计划也很明朗了,团队、研发中心、测试中心全在搞,第一款车是SUV,增程式混动,对标问界M5
而威马的星晖工厂,投资200亿,占地1045亩,年产15万辆,资质全有,对楚能来说就是现成的跳板
但问题是,盘下工厂≠盘活威马
楚能要的是资质和产能,不是威马这个品牌,而且工厂的股权还被冻结,楚能得先解决纠纷再改造产线,这都得烧钱
再说楚能自己还没整过整车,工信部的准入资质也没批下来,它都自顾不暇,哪有精力复活一个口碑塌了、技术落后的品牌
说到底威马这艘船,早就被浪拍翻了
翔飞救不了,楚能也不是来救的
它剩下的价值,不过是几栋厂房和一纸生产资质
造车新势力这几年,成者寥寥,败者一片,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只认技术和口碑
那你觉得,如果楚能真接盘星晖工厂,它会保留“威马”这个名字吗?
还是干脆推倒重来?你会买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