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某新势力车企的财报一出来,互联网直接炸锅了。亏损又创新高,半年亏了40多亿。对,就是“亿”,不是“万”也不是“千万”。再往前翻,上一年它亏了超过90亿。很多人看到这数据,第一反应是:这公司是不是要黄了?卖车得赔多少钱才亏成这个样子?更有甚者直接开始给这家公司“上坟”,说这简直是在烧投资人的钱,离爆雷也就一两个季度的事。
数据确实吓人,没毛病,但真要拆开了看,这件事情可能没那么单纯。或者说,这种“巨额亏损”在新能源车企里并不是稀罕事。几乎所有的新势力头部品牌,成立几年下来,几乎没一个能做到盈利的。不信?再看看隔壁。蔚来亏,理想亏,小鹏也亏。就算是所谓的“标杆”特斯拉,它在美国早期的时候,每年亏损也是几十亿美金起步,十多年后才算扭亏为盈。所以,问题不只是这一家车企,整个行业看上去都有点“离谱”。
那到底咋回事儿?咱们一步步拆。
先从最容易引起误解的销售数据说起。其实,这家车企的销量不算差,甚至可以说在新势力里还算有点竞争力。今年半年销量接近5万台,算下来单车均价20万左右。粗算下来,营收有个百亿级别。但问题是,卖得越多亏得越多。有人就觉得奇怪了,按理说,这车卖20万一辆,哪怕成本再高,也不至于每卖一辆赔一辆吧?但现实是,新能源车企确实有可能卖得越多亏得越多。为什么?因为成本构成太复杂了。
新能源车的成本,不只是造车这么简单。硬件成本是一部分,但软件、服务、研发、营销这些“隐形成本”才是真正的吞金巨兽。比如,研发投入。这家车企去年研发花了接近30亿,今年上半年又花了15亿。你看,这钱就算摊到每辆车上,都得多出几万块的成本。而这些研发投入,短期内是无法直接变现的,就像是你往地里埋种子,收成要等几年后才能看见。再加上新能源车企的营销费用也不低,动辄上亿的广告预算全国铺开,短期内压根不指望广告费能赚回来。
而且,有个细节很多人没留意,同样是卖车,新能源车跟传统车企的财务模式完全不一样。传统车企大部分是4S店模式,车卖出去了,账款是直接收到4S店付的货款。而新能源车企大多是直营模式,虽然理论上可以拿到全款,但账期和交付成本压力会滞后反映,也就是说,账上看着亏,实际上有些是“账期亏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亏空。
再说毛利率。有人喜欢盯着毛利率这个指标,说这家车企的毛利率只有个位数,甚至一度是负数。这看起来确实挺要命的,毕竟毛利率就是产品的直接盈利能力。但问题是,新势力车企的毛利率低是普遍现象。比如蔚来,几乎常年毛利在10%左右徘徊,而传统车企的毛利率动辄达到20%甚至更高。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之一是新能源车的成本结构和传统车完全不同。新能源车需要大量电池、芯片这些高成本零部件,材料成本本来就居高不下,再叠加产能爬坡、研发投入,这毛利率低一点并不奇怪。
还有一点,很多人只看亏损的绝对数字,却忽略了行业的阶段性特点。新能源车企目前都在“抢时间”。什么意思?就是大家都想在市场窗口期快速占据用户心智,抢市场份额。这个阶段,车企的目标不是赚钱,而是“站稳脚跟”。所以很多该花的钱,他们一点都不手软。比如软件研发、智能驾驶、服务生态,这些东西烧的每一分钱,都是在为未来的竞争力打基础。说白了,这些亏损并不是“乱花钱”,而是战略性投资。你要是现在不花,等市场成熟了再想切入,就根本没机会了。
那是不是说,这种亏损完全没问题?也不是。亏损虽然正常,但亏损的结构很重要。如果一家公司亏的是可控的,比如研发、营销这些能带来长期回报的,那问题不大。但如果亏的是现金流,比如账上没钱了,造车的钱都需要靠不停融资来补,那就麻烦了。新能源车企的生死线,往往不是看它亏了多少,而是看它能撑多久。有的公司账上趴着几百亿现金,亏损也能亏得很稳;而有的账上只有几个亿流动资金,那可能就得每天提心吊胆过日子了。
最后,我们再回到这个“巨额亏损”的问题上来。现在的新能源车赛道,说白了就是一个烧钱的游戏。亏损,这可能是行业的“通病”,也是新势力车企的“成长阵痛”。但阵痛之后,市场一定会筛掉一批不合格的玩家,剩下的才能真正活下来。所以,看到那些吓人的数据,别急着拍板下结论。亏损虽然刺眼,但背后藏着的,是这家公司想要走的路。如果路走对了,亏损只是暂时的;但如果路走错了,那亏得再少也没意义。
所以,这事儿别只盯着表面的数字。要想看明白,得看它在干什么,打算干到哪儿。这才是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