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奔达要把“燎700”送到英国市场了,这消息一出来,全中国的直男都自觉地抖了抖手腕里的钥匙,仿佛下一秒就能用英语跟伦敦的小姐姐炫耀:“Look, this is a Chinese hot cruiser!”梦想照进现实的方式果然是把咱们的摩托卖到英国,而不是靠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搞得我都想给自己换个英文名叫Benda,希望哪天也能出口英国,顺便标配一下310宽的后胎,让人生路宽敞点。
其实奔达进英国也不算稀奇,毕竟春风、钱江之类的国产品牌早已在大不列颠上开枝散叶,甚至有英国人骑着国产摩托追着牛津的学霸跑步。奔达这波操作像是终于下定决心,不当小透明,要用“燎700”、拿破仑500和灰石300开一场英伦穿越。你以为是乾隆下江南,其实是燕郊青年进伦敦。
但故事总要有点波折。英国机车媒体专门给“燎700”来了一次全面体检,结果下的结论就像医生对我体检报告的点评——“没啥特别毛病,就是没人想要。”原话:“这是没人要的直列四缸巡航车!”如果你觉得被吐槽伤自尊,那建议你顺带看看本地论坛,国内车友的评价也不见得更温柔。奔达这事儿,内外兼修,皆有黑粉,妥妥的国际接轨。
说到“燎700”,在英国的新名字叫Benda LFC 700,配置和国内差不多,大概就像上海的奶茶店叫“甜品铺”,到了伦敦准保还是甜品铺,最多换个英式茶包,味道依然让人怀疑是国产的。
外观方面,英国人倒是挺慷慨,给了不少赞美词。车身又长又低,宽得发疯的310后轮告诉你,英伦的路可以不窄,但奔达的后轮永远比你的心宽。而这轮胎比杜卡迪Diavel和凯旋Rocket 3的还要壮,直接把经典欧洲粗线条一脚踢出门外。停在伦敦的酒吧门口,这车的气场足以让醉汉清醒——他们会走过来问:“Benda,是不是某种能骑着去拯救世界的神器?”你只需淡定回答:“不是,我就是来买个炸鱼薯条,泡杯茶。”
奔达的工业美学也算是有点东西,黑色涂层的铝制车架,合金多辐轮毂,把端后视镜,组合出来像是赛博朋克和工地大爷的混搭风。未来感十足,却又忧郁得像个周五下班前的伦敦人,明明英勇潇洒,夜晚却可能孤独得连电瓶都懒得充。
讲真,摩托车圈里,外观就是身份证。你开过去,没人看,那肯定是技不如人。奔达倒是做到了:没有人不看,但也没有多少人非买不可,这跟街头“袜子哥”推销一样——围看不少,买单没几个。可以说,这车的衣品胜在抢眼,不在亲民。
说到底,买摩托不光要看脸,还是得试试力量。动力这事,英国媒体就不太给面子,说“燎700”是巡航车,但又不是那种正儿八经的巡航。骑行的时候,你得先把对哈雷低沉V缸发动机的浪漫遐想关掉,然后面对一台676cc的直列四缸仿赛发动机——这就像去酒吧想喝啤酒,结果上一大壶二锅头。低速时油门蹭得不顺,像你早晨没睡醒,发动机也跟着打哈欠。等转速爬到4000,发动机总算活了,像是办公室里终于来电的打印机。转速再往上冲破8000,发动机发出沙哑吼叫,粗糙感震得全身发麻——这颗心灵的震动,比考研落榜更真实。那种“性价比”体验,堪比白嫖App只给试用三天。
骑摩托讲究的不光是冲刺,还得稳当。操控方面,英国媒体一边体验一边开始后悔,有287公斤的车重和史诗级宽胎,感觉不是在骑摩托,更像在和自家冰箱拔河。你低速骑行的时候,后轮会用宽度疯狂提醒你:“兄弟,别飙,慢慢来!”但速度一旦上40英里,操控变得像个刚考出驾照的小白,突然有了点自信。这反差就像早八班的我,醒来的时候以为能拯救世界,结果照镜子还是个买早饭都嫌累的人。
试驾车手在体验后表示,“奔达似乎对LFC700相当自豪,完全就是个自恋健身咖,天天把自己照镜子欣赏肌肉。”真是一针见血,也不怕奔达本人在健身房哭了出来。摩托圈的自恋,和朋友圈的小资美图一样,谁都觉得自己帅,现实却是一脸鼻毛。
其实吧,这车在国内问世时,评价就不咋地。英国人也没能发现奔达的天才之处。这种全球化联合吐槽,倒是让人觉得中国制造不仅能进出口,还能逆向输出大家的槽点。国产摩托要想在英国混出人气,可能还得靠喝茶和吃薯条的社交能力。毕竟“燎700”这价钱,8999英镑,兑成人民币就是刚好能买三辆“豪华型电驴”,经济又实惠,省得遭受直列四缸的震动折磨。
说到摩托车的发生地英国,说到摩托的审美与情怀,我们好像从来没打算讨好那里的人。毕竟审美这事,和吃饭一样,中国人喜欢吃麻辣烫,英国人则宁愿品味黑暗料理。来到伦敦市场的奔达燎700就像英语老师在班里点名:“下一个回答问题的是Benda!”这时我们才发现,摩托车进出口,不是简单把明天搬到国外,也是把国内的槽点一并打包,快递到英格兰。
奔达做的不是一辆人人抢着买的摩托,而是一次所有人都能随便点评的“公共艺术品”。你可以说它帅,说它重,说它动力不顺畅,也可以说它自恋。总之,就是不太容易有购买冲动。这就像家里那只冬天外出跑步的猫,外形足够拉风,但你明知它会跳窗,最终还是不松开门口的绳。
回头看看,我们总喜欢说“希望国产车在英国大卖。”但其实,每次喊出这个希望,就有点像对着彩票说“再出一次大奖吧!”结果大家都清楚,买不买是个谜,卖出去是奇迹。奔达的“燎700”在异国他乡的存活能力,说不定跟我大学英语四级的通过概率差不多——先讲讲梦想,后面跟着无数次自我安慰。
可荒诞的事是,我们总觉得卖去英国本身就是荣耀,仿佛只要英国人骑上这一台,咱们就能在英伦上风光无限,成为F1的亲兄弟。实际上,这份荣耀更像是自娱自乐,你在家吹牛,邻居不买账,但楼下小孩可能会围观你怎么吹。摩托的出海,一半靠吹,一半靠英国人的好奇心。
最后,对于奔达燎700,英国人可能会像看国产电视剧那样“围观但不订阅”,中国摩托车产业则继续在全球市场上充当勇敢的搬砖者。有一天,奔达也许会红遍苏格兰,也许始终是伦敦酒吧门口的“神秘中国车”,毕竟在世界舞台上,荒诞与无力才是永恒主角。而我们这些旁观者,能做的只剩在朋友圈里转发:“奔达牛逼!英国见!”至于卖没卖出去,那是天知道的事。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