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英国人想来中国做生意,结果被中国商品打得落花流水。
他们的工业品中国人根本看不上。
而我们的瓷器、丝绸、茶叶,这些东西在欧洲卖很畅销。
贸易逆差越来越大,英国人急了,没办法只能贩毒,这就是鸦片战争的起因。
等到中国被迫地开始种鸦片的时候,英国人连鸦片都卖不过中国。
不管是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自由贸易、市场竞争,西方从来就玩不过中国。
这不是什么民族主义情绪,这是历史事实。
中国人的勤劳、聪明、学习能力,在正常的商业竞争中是降维打击。
现在的情况跟当年一模一样。
我们加入WTO的时候,西方那些专家学者信心满满,说中国要完蛋了。
他们觉得中国的国企效率低下,民企不成熟,技术落后,管理混乱,一旦开放市场就会被西方企业碾压。
二十年过去了,情况完全反过来了,中国不但没有崩溃,反而成了世界工厂,成了全球供应链的核心。
现在是西方在搞贸易保护,在限制中国产品进口,在想方设法阻止中国的发展。
新能源汽车就是最新的例子。
现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西方跟不上中国的节奏,这是不争的事实。
哪怕像苹果这样的科技巨无霸,从十年前就开始布局造车,投入了不知道多少人力物力财力,结果还是不得不宣布放弃。
欧美的问题是产业链不完善。
新能源汽车不是一个孤立的产品,它背后是一整套产业链。
电池、电机、电控、充电桩、智能驾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配套企业。
而这些配套企业,大部分都在中国。
德国的特斯拉超级工厂,用的就是中国电池。
1月份,因为运中国电池的船没有按期运到德国,德国的特斯拉工厂还停工了一段时间。
欧美如果要按期完成电动化转型,只能采购中国的汽车或者零配件。
但这样一来,他们等于是在给中国打工。
所以他们现在的策略就是拖,推迟电动化计划,等待本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完善。
出幺蛾子的是德国、法国、意大利,这些本国汽车产业比较强的国家。
他们通过改计划、限制进口中国汽车来保护本国产业。
那些本国没什么汽车产业的国家反而没那么多事。
挪威的电动化比例都快百分之百了,因为他们没有本国汽车产业需要保护。
西方几大巨头集体放弃新能源汽车赛道,日本的丰田也将新能源汽车销售目标下调了40%。
欧美日不约而同的举措,更多是一种战术选择。
因为在新能源这场战役中,他们已经全面落后于中国。
如果欧美日在这个节点继续加大发展新能源,等于是为中国助攻。
等于是在帮中国向全世界宣告:新能源汽车才是未来。
这对他们来说是最不利的局面。
所以他们只能以退为进,集体推迟新能源转型计划。
他们想通过集体退出,给新能源汽车行业降温,让全球对这个赛道产生怀疑。
如果新能源汽车得不到全世界的参与,这个行业就很难有更大的发展。
市场规模上不去,技术迭代就会变慢,成本也很难降下来。
但中国有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特斯拉。
特斯拉虽然是美国公司,但它的大部分供应商在中国。
在特斯拉的一级供应商中,提供电解液添加剂的是新宙邦,提供电池连接件的是长盈精密,提供电表保护壳和变速箱箱体的是旭升汽车。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有70万家配套企业。
你想造新能源汽车,需要的任何一个零件,在中国都能找到供应商。
而且不是一家,是好几家,你可以挑质量最好的、价格最合适的。
没有加入中国产业链之前,特斯拉的日子不好过,产能受限,订单要拖半年,股价跌到谷底。
但加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之后,特斯拉才迎来真正的腾飞。
上海超级工厂投产之后,特斯拉的产能直接翻倍,成本大幅下降,交付时间大幅缩短,股价一路飙升。
现在特斯拉在全球卖的车,很大一部分都是中国工厂生产的。
这说明离开中国的产业链,特斯拉也玩不转。
围绕新能源汽车进行的大国博弈,各方都在拼命拉扯。
西方想把产业链搬回去,但发现根本搞不定。不是技术问题,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问题。
一个零件的生产,可能需要十几家上游企业配套。
这些上游企业又需要更多的配套企业。
这种网状的产业结构,不是一朝一夕能建立起来的。
而且就算能建立起来,成本也会很高,中国的人力成本虽然在上升,但跟欧美比还是便宜很多。
中国工人的工作时长、工作强度、服从性,这些都是西方比不了的。
一个工厂在中国可能24小时不停运转,在西方的话,工会会最先跳出来反对。
日本为什么在新能源汽车上这么保守?
因为日本在传统燃油车和混合动力上投入太多了。
丰田的混合动力技术世界领先,如果全面转向纯电动,等于是放弃自己的优势。
所以丰田一直在坚持混动路线,对纯电动一直很谨慎。
中国已经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的方向,而且在快速推进。
欧洲虽然在拖延,但大方向已定,美国虽然摇摆不定,但特斯拉已经做大了。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保守策略风险很大。
万一全球真的全面转向纯电动,日本的汽车产业可能会被甩开一大截。
丰田现在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所以开始加大对纯电动的投入。
但已经晚了。中国的比亚迪、特斯拉,已经在市场上占据了先机。
技术积累、产业链成熟度、品牌认知度,都已经建立起来了,丰田想追赶,难度很大。
为什么西方在新能源汽车上玩不过中国?
除了产业链的原因,还有市场规模。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有了这么大的市场做支撑,中国企业可以快速迭代产品,快速降低成本。
一个新技术,在中国可以很快获得市场反馈。
好用的技术会迅速推广,不好用的会快速淘汰。
这种迭代速度是西方比不了的。
西方市场小,消费者保守,新技术的推广周期很长。
等他们的技术成熟了,中国可能已经迭代了好几代。
而且中国政府的支持力度也是西方比不了的。
补贴、牌照优惠、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
西方政府虽然也有补贴,但力度和执行力都差得远。
中国说要建多少充电桩,很快就能建出来。
西方说要建,可能讨论个几年还没动工。
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本质上是国家竞争力的较量。
不只是技术的竞争,还是产业链、市场规模、政府支持、工人效率、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的综合竞争。
在这些维度上,中国都有明显优势。
西方现在的集体退出,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他们发现正面竞争打不过,只能通过战术调整来拖延时间。
但这种拖延能拖多久?
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不是哪个国家说不搞就能不搞的。
而且退出也不是完全退出,他们只是放慢了节奏,推迟了时间表,但基本方向没有变。
因为他们也知道,如果完全放弃新能源汽车,那就等于把整个市场让给中国,这个后果他们承受不起。
所以现在的局面就是,西方在拖,中国在推。
西方希望通过拖延,让自己的产业链有时间追赶。
中国希望通过快速推进,把优势进一步扩大,形成不可逆转的领先。
这场竞赛的时间越久,对中国越有利。
因为中国的产业链每天都在完善,技术每天都在进步,市场每天都在扩大。
西方越拖,追赶的难度就越大。
新能源汽车只是一个缩影,在很多领域,中国都在快速追赶甚至超越西方。
西方面临的问题是系统性的,不是某一个产业的问题,是整个工业体系的问题。
西方的去工业化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很多制造业都转移到了亚洲。
现在想把制造业搬回去,发现根本搬不动,不是想搬就能搬的,需要整个产业生态的重建。
西方习惯了高福利、高收入、少工作,让他们回到高强度的制造业工作,根本不现实。
工会的力量太强大,劳工保护太严格,企业的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中国的工人能吃苦,愿意加班,服从管理,虽然这种模式有它的问题,但在竞争中确实是优势。
西方经常批评中国的劳工权益保护不够,但正是这种不够,让中国在制造业竞争中占据了优势。
围绕新能源汽车的博弈还会继续。
西方不会轻易认输,他们会用各种手段来限制中国。
东南亚、中东、非洲、拉美,这些地方都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潜在市场。
西方可以限制中国产品进入他们的市场,但管不了全世界。
全球市场这么大,总有需要中国产品的地方。
只要是正常的市场竞争,中国人就不会输。
这不是盲目自信,这是历史经验。
从瓷器丝绸到新能源汽车,几百年过去了,本质没变。
中国人勤劳、聪明、能吃苦,这些特质在商业竞争中永远都是优势。
新能源汽车的博弈,中国的胜算很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