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卖17万,国内才7万多,知足吧轩逸车主!

最近,很多关心汽车的朋友们可能都注意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新闻,这事儿在车友圈里聊得挺火。

说的是咱们国内家喻户晓的“家轿之王”——日产轩逸,它在海外的“兄弟”车型,也就是在美国卖的日产Sentra,最近公布了新款的价格。

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那边的起售价换算成人民币,竟然要将近17万元。

这个数字一出来,好多人回头看了看自己身边,或者正打算买的国产轩逸,心里顿时五味杂陈。

海外卖17万,国内才7万多,知足吧轩逸车主!-有驾

为啥呢?

因为在国内,经过经销商各种优惠活动之后,最新款的轩逸入门版,有时候7万多块钱就能开回家了。

同样是挂着日产标的车,外观看着也差不多,怎么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价格差了一倍还多?

这事儿让不少人犯嘀咕,是不是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所以车也卖得贵?

还是说日产在中国特别厚道,专门给咱们老百姓送福利?

这背后的门道,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咱们今天就把它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个明白。

首先,咱们得搞清楚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虽然国内的轩逸和美国的Sentra长得像双胞胎,但它们骨子里还真不是一回事。

这就好比两兄弟,一个追求经济适用,讲究柴米油盐过日子;另一个呢,可能更注重生活品质,对吃穿用度要求更高一些。

车也是一个道理。

最核心的区别就在于“三大件”,尤其是发动机。

即将在美国上市的新款Sentra,全系标配的是一台2.0升排量的自然吸气发动机,马力能达到149匹。

而咱们国内市场上卖得最火、价格最亲民的那些轩逸版本,用的是一台1.6升的发动机,马力是135匹。

虽然数字上看着差得不多,但这零点几升的排量差距,背后是完全不同的成本和技术调校。

2.0升的发动机在制造成本上本身就更高,动力储备也更足,开起来的感觉,尤其是在需要超车或者高速行驶的时候,会更从容一些。

这第一项硬件上的不同,就直接决定了它们的基础定价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除了“心脏”不一样,车里的“装修”和配置差别就更大了。

根据目前的消息,美国版的新款Sentra在内饰用料上是下了功夫的。

车里手能摸到的地方,大都用了软性材料包裹,不再是那种硬邦邦的塑料感,整体档次提升了不少。

海外卖17万,国内才7万多,知足吧轩逸车主!-有驾

高配车型甚至还给配上了真皮座椅和可以调节颜色的氛围灯,晚上开车有种高级感。

更吸引人的是,中配以上的车型就标配了两块12.3英寸的连体大屏幕,一块是仪表盘,一块是中控屏,科技感直接拉满。

回头再看咱们国内的轩逸,特别是那些价格下探到七八万的“经典款”或者入门版,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务实”。

为了把价格降下来,它在很多地方都做了“减法”。

比如内饰大面积使用硬塑料材质,虽然不好看也不好摸,但结实耐用,成本也低。

中控屏幕要么尺寸很小,要么在最低配车型上干脆就没有,只留一个收音机。

座椅也是最朴素的织物材质。

这些对于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来说,完全可以接受。

毕竟,对于很多工薪家庭或者网约车司机来说,车子首先是一个能遮风挡雨、省油耐用的代步工具,至于那些花哨的功能,有当然好,没有也无所谓。

日产正是精准地抓住了中国市场这部分庞大消费群体的核心需求,通过大胆的成本控制,创造出了惊人的低价。

其次,也是决定价格差异的更重要因素,就是两个国家完全不同的市场环境。

如果说产品本身的差异是内因,那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就是外因,而且是决定性的外因。

咱们中国的汽车市场,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内卷”,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尤其是在10万元左右的家轿领域,简直是全球汽车品牌的“角斗场”。

前有大众朗逸、丰田卡罗拉这些几十年的老对手,常年进行着价格战;后有我们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特别是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给整个市场格局带来了颠覆性的冲击。

比亚迪秦PLUS DM-i直接打出了“电比油低”的口号,一款既能用电又能用油的混合动力车,配置高、空间大,关键是起售价被拉到了8万元以下。

这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直接闯进别人的地盘,用的还是对方没见过的招数,这让所有传统燃油车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别说是日产轩逸了,任何一款合资品牌的燃油车如果还想保持销量,除了降价,几乎没有别的选择。

海外卖17万,国内才7万多,知足吧轩逸车主!-有驾

它不是想不想降,而是市场逼着它必须降。

如果不拿出“伤筋动骨”的优惠,消费者可能扭头就走进了隔壁比亚迪的展厅。

反观美国市场,那里的情况就要缓和得多。

虽然各大品牌之间也有竞争,但远没有达到中国市场这种“你死我活”的惨烈程度。

新能源车的普及速度相对较慢,传统燃油车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市场格局相对稳定。

美国的消费者在购车时,虽然也看价格,但他们对车辆的动力性能、安全标准和基础配置有更高的要求,对价格的敏感度反而没有我们这么高。

因此,日产Sentra在那边没有那么大的降价压力,它可以从容地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利润空间,同时提供更符合当地市场喜好的、更高规格的产品。

所以,它卖17万起,是市场环境允许它这么做。

最后,也是最让我们感到自豪的一点,就是我们国家强大的工业制造体系。

这才是我们能享受到“白菜价”好车的根本底气所在。

经过几十年的飞速发展,中国已经建立起了全世界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配套最完善的汽车产业链。

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在广州花都的东风日产工厂里生产一台轩逸,它所需要的绝大部分零部件,从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一块车窗玻璃,到复杂的发动机、变速箱,甚至是智能车机里的芯片,都可以在中国国内或者周边地区以极低的成本采购到。

这种本土化的供应链优势,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采购成本和时间成本。

相比之下,在美国生产一台车,很多零部件可能需要从全球各地采购,成本自然就高了。

这种巨大的成本优势,最终会体现在汽车的终端售价上,让我们中国的消费者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所以,我们能买到7万多的轩逸,不仅要感谢激烈的市场竞争,更要感谢我们国家强大的制造业基础。

这背后,是中国工业实力的体现,也是我们作为中国消费者能够享受到的时代红利。

所以,当看到轩逸在海外卖出高价时,我们不必感到不平衡,反而可以换个角度看,这恰恰证明了我们市场的活力和我们消费者的幸运。

我们正身处一个全球汽车品牌都必须拿出最大诚意来讨好的市场,可以用更少的钱,买到越来越好的产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