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车企骗了,增程式汽车不是纯电续航越高越好,以350km为宜,过度堆电池只会影响体验和安全,合理配置才是关键
你知道吧,今年行业里这个热闹,有点真是不正常的例子。去年我骑着车,从厂区出来看到门口的展车,旁边还站着个销售,嘴里跟念经似的:250、300、350……纯电续航,越高越好。我当时就烦了,心想这车都快能跑到天上去了吧?这,不能光看数字。
说到这,我得讲个身边的例子。前几天朋友问我:你觉得增程式车,纯电续航要堆到多长才最合理?我一时没好意思说,太天花乱坠不靠谱。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估算过。大概350公里的纯电续航,就差不多满足普通用户的需求了,至少在我理解里——能跑完大部分家庭周末郊游、县城之间的通勤。
你别以为我说出来不算硬核。你看,她们的门店里销售天天说,只要能跑350-400公里,咱这电池就算值了。但我想,450公里体验真的能达到吗?高速就是个试金石啊,毕竟,开到高速上,电池也是会打折的。从高速夏天跑一小时,电几乎会损失15%-20%的续航(这估算不算太保守?),也就是说,450公里的纯电续航实际用下来,可能得比300公里多跑个50公里才安心。
更别提,纯电续航这个数字逐年上升,成本可是直线上升。每增加10度电(那是基本电池容量单位),就要多花个五千到一万元人民币的成本。你说,汽车厂商想赚钱都快崩溃了,谁不想堆个450公里?可天知道,堆了就会有伤害,比如空间变狭窄,后排地台升高一点点,坐久了你会觉得脊椎都要扭曲。或者是安全性问题——电池越大,事故风险也越大。
我得说一句——我当初的想法有点偏激。而且,不能一概而论,电池堆得太大,虽然续航提升了,但车辆整体的重量就会变得很难控制。那些重量大的电池,不用说会增加车身结构负担,还会影响底盘表现——比如说,转弯时的抓地力、刹车距离都可能变长。
那怎么才算合理?我觉得,绝大多数家庭用车,350公里纯电续航已足够。你还记得那个电车销售说的吗?充电有保障情况下,300公里就可以了。我觉得没错。只要车辆的续航能应付日常最差情况,比如说,偶尔周末跟朋友开个长途,或者下班从市区开到郊区,350公里差不多够用了。
而且,增程式车的最大优势,不就在于这个平衡两端的设计吗?他们的电池用量可以控制在40度左右,剩下的空间留给油箱。你知道吗?现在固态电池就还没有普及,如果硬要把续航堆到450公里,将来可能会留下一堆隐患。比如说,未来固态电池成熟后,堆电的车型可能一夜之间变成了过度设计的产物——空间变窄,安全隐患增加。
对了,话说回来,你们觉得新能源车的续航真能拼出个极限吗?我一直在想,厂商追逐数字,究竟是为了什么。就像那天我跟修理工聊天,他说:电池大了,换起来更麻烦,安全要考虑。你看,堆了那么多电池,结果可能是一点便利都享受不了。
我自己也会反思,为什么我会这么偏向350公里这个数字?也是有个原因——考虑到实际成本和体验平衡。再加上,城市里充电便利,家里装个快充,半小时就能补满电。你不用每天跑高速,350公里的纯电续航就能保证一周内轻松够用。
话说回来,现在的车辆里,很多车企还在用拼续航的方式吸引用户,甚至拼不过对手,就在电池容量上赌命。可我觉得,未来真正的趋势,还是要在安全、空间和成本间找个平衡点。你看看,百公里成本,堪比京东的快递,有时候不想多花钱时,350公里的续航足够了。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偶尔也在想,工业设计到底是在堆续航还是让车更好用?其实我猜,没细想过,可能是车企也想多点空间发挥。但用户最关心的还是用得顺心不顺心。你又会怎么样?是不是也觉得,一味追求数字,不一定就代表真正的用车体验?
还有一点,就是这堆电池的安全问题。未来固态电池量产后,堆装大容量电池就看似没那么危险了,但在过去的经验里,越堆电池,隐患就越大。何况,电池越大,成本越高,维修也麻烦得很。尤其是一些不正规的维修店,弄不好会拆拼一通,最后埋个安全隐患。
要我说,增程式汽车的应回归理性。350公里左右的纯电续航,配合合理的增程设计,才是真正的黄金平衡。而不是一味盯着数字,把自己弄得空间狭窄、安全隐患多多。
你觉得呢?你会为了续航,拼死堆上450公里的电池吗?还是说,350公里,已经足够让你轻松惬意地用它一段时间了?或者说,这个数字根本是商业提示的噱头,真正的实用还得靠体验去验证。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