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尴尬场面——早高峰,雨天,电动车骑到一半,被小区里的大爷一辆26寸山地自行车“刷”地一声超过去?
你还没回过神来,已经被尾气和大爷的背影狠狠教育了一波。
这就是现在电动车的新国标限速25码的“成果”。
有时候我脑子里会冒出个问题,这个速度,是不是专为让自行车保持优越感量身定做的?
不然怎么会让人有种“骑电瓶车还不如骑自行车”的错觉?
说到这事,我忍不住想调侃一下,现在买电动车是想体验环保科技,结果却像在参加全民健身环城自行车大赛。
电动车厂商广告里是“让你更快到达理想生活”,现实却是“让你更慢接近社会底层”。
我不是故意阴阳怪气,主要是这国标一条条规定,确实挺有意思。
限速25km/h,超速断电,塑料用量不能超过5.5%,电池不能超过48V。
我都怀疑下一步是不是要强制每辆车配个计步器,骑不够5000步不给开电门。
简单回顾一下这事吧。
新国标GB17761-2024正式落地,从12月开始旧标电动车不能卖了,只能买新标车。
以前大家吐槽的脚蹬子终于被“改革”掉了,外观上更简约,有的看着还挺像自行车,续航官方宣传能跑70公里,但从电池容量来看也没多大提升。
价格还贵了好几百,不知道是不是设计师的智商税。
最关键的,限速和超速断电这两条,是想从源头阻止非法改装和“鬼火少年”们的骚操作。
这事明面上是为了安全和管理,但我总觉得有点“堵不如疏”的味道。
你说电动车为什么要限速25码?
官方说是安全。
那你看看现在城市道路,汽车限速都是几十,电动车限速倒像在玩“龟速人生”。
骑快了断电,骑慢了迟到,骑不骑都别扭。
但实际情况是,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老百姓出门办事、外卖小哥赶订单,都需要效率。
你偏偏把电动车变成“慢行工具”,那是不是得重新发明一种“快行车”?
再说说防篡改技术这事。
我认识几个修电动车的大哥,每次查车就停工,查完了继续给外卖小哥加电池、解码提速。
你说这是车主的错吗?
我看不是。
有需求就有市场,谁愿意冒着风险改车?
那还不是因为原车设计根本不符合实际需求。
有的人家住远郊,骑电动车接送孩子、跑早市,一来一回就快40公里。
你让人家买个续航只有30公里的“国标车”,这不是在逼着人家改装吗?
我自己也骑过国标车,限速那一刻的感受大概就像是在玩一款有外挂的游戏,但外挂只能用一秒钟,然后就自动断电。
你说这新国标车,是在保护老百姓,还是在考验老百姓的耐心?
有时候真怀疑,设计这些标准的人,是不是都不骑电动车,或者家里有司机。
当然,安全是要考虑的。
电动车超速确实有事故隐患,提速太高也不是啥好事。
但问题是,限速和安全之间的平衡,是不是该让大家来试试,而不是一刀切到所有人都像在参加奥运会竞走项目?
有些路段人少,限速高点也没事;有些人赶时间,能不能给个弹性空间?
政策不能只看数据,还得看看现实。
说到底,旧标车和新标车你选哪个?
如果你是上班族,住在城市中间,可能新标车够用了。
但如果你是外卖小哥、通勤超过10公里或者家里有老人小孩要接送,旧标车的续航和速度你还真舍不得放弃。
只不过12月之后,这种选择权就没了。
你只能买新标车,等着它“慢慢”带你抵达人生巅峰。
这事让我想起小时候买自行车,家长总说“骑快了危险”,但自己骑起来还是会偷偷猛蹬两下。
人性里有对速度的渴望,也有对效率的追求。
管理者想让大家都慢下来,结果老百姓总有办法加速。
堵不住的需求,最后就变成各种“地下改装”,你查我我改,你不查我更改。
这就像是装修房子,官方标准是“白墙地砖”,但谁家不是贴点壁纸、换个地板?
其实我也明白,政策出台总要有个依据。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安全骑快车,也不希望马路上天天出事。
但老百姓的需求真不是“慢”那么简单。
外卖小哥每天送几十单,电池不够用就要多花钱换电池,甚至冒着被查的风险自己加电池。
骑慢了耽误送餐,要扣钱,骑快了被查要罚款。
你说谁容易?
有时候我觉得,制定政策的人跟用电动车的人,像是生活在两个平行宇宙。
说到这里,我不自觉地自黑一下,我也是个电动车小白,限速25码的时候总幻想自己能踩出32码的巅峰速度,可惜现实是被技术无情“锁死”。
你们有谁试过国标车断电吗?
那感觉,像是手机用到1%电量还强行刷抖音,最后屏幕一黑,心里也跟着凉了半截。
所以最后我问一句,我们真的需要一个全社会都慢下来的“电动车新标准”吗?
还是说,政策应该多看看路边外卖小哥的电池包、多问问通勤族的续航焦虑?
是不是该有一种能让大家自由选择速度和续航的方案,而不是一刀切让所有人慢下来?
你怎么看?
我不敢给答案,毕竟我有时候也喜欢慢慢骑,吹吹风,看看路边的猫。
可生活里更多时候,是被时间追着跑。
你希望你的电动车“慢”到让自行车超车,还是快到能赶上外卖小哥的步伐?
反正我觉得,堵不如疏,堵得住需求,堵不住生活。
你怎么看?
是不是该让“快慢”这事,多点选择权?
评论区见,来聊聊你骑电动车的那些糗事和心里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