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零八分,城市还没醒,路灯像守夜人,一盏盏沉默地矗立着。手握方向盘,我坐在全新一代速腾L驾驶席,前方高速路像一条没有终点的黑色带子,只剩下仪表盘蓝光和导航系统那句枯燥得近乎生冷的“请保持中控”。空气凝滞,有点肃杀。突然,一个细节闯进视野:车速稳定,方向盘没有丝毫漂移。简单到无感,却让人忍不住开始琢磨,“假如此刻不是我在开车,而是系统在掌控全场,会怎样?”难得的惬意——在高速路上的这种状态,并不寻常。
通常的高速体验,来自于人类本能:盯着远处的红色反光衣,预判左侧SUV是不是打算并线,脊椎随着路况一次次绷紧,又一次次松弛。速腾L的高速NOA功能,却给了我一场全新的“无感穿梭”。刚开始还能感受到机械系统的“介入”——车速、车道、导航这些参数像法医案卷一样,有条不紊,数据支撑下的每一次加速、减速都显得多少有些“冷静过头”。可开到第50公里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自己那种处处提防的紧张感,像是被谁悄悄抽走了,仅剩下驾驶乐趣的骨架还兀自立着。
这套系统的强大,倒不是靠“花拳绣腿”哄骗你;专业角度讲,要让一辆燃油车端到端跑完高速NOA,这背后,需要的不是随便凑几个传感器那么简单。它会自动规划路线,依照路况调整速度、车道,甚至遇到匝道、并线、加塞,系统能精准地做决策。我的手指本能地“蜷缩”在方向盘上,像个没经验的新手,但每一次突发情况——比如临车咔咔压线插队,车子反倒比我本人还冷静。没有急加速,只有丝滑避让,跟“老司机”开车那种下棋赌机的心理博弈如出一辙,甚至比真人更靠谱。某种意义上,速腾L这套辅助系统就像理科男的恋爱方法,不激烈,但绝不犯错。
城市路面,换个情境。早高峰那种红灯、绿灯、三轮车横穿,一度逼疯无数司机。速腾L的IQ.Pilot增强辅助这时候体现“城市英雄”的价值——没什么特别的仪式感,但你试试让车自己停好、自己启动,甚至在狭小车位自动泊车,整一出“远程遥控”,那种科技感比特效大片都真切。有一次停车,刚好车库里留的空间只够个瘦子钻,车外手机点一点,车子自己拐进去。我站在旁边,看得直乐,心说,“以前遇到这种活儿,得靠臂力和脾气两重天;现在呢,脾气和体力都下岗了。”
当然,这些让人偷懒的快感,背后是大众+卓驭科技在这块地盘上死磕了近1400天,算法、散热、通信链路,各种参数像法院卷宗一样不断推敲改写。最后拿到市面上“能端到端上高速NOA”的唯一燃油车称号,不是随便糊弄个买菜小白或者跳票的期货,是真刀真枪拿数据验证过的。十万公里的联合标定试验,三十万公里的全国范围验证,听着像设备实验,其实是把“最挑剔的用车场景”都啃过一遍。某种程度上,这种调试远比写信件或画方案来得孤独,毕竟你不是在仰望星空,而是在数小数点后的零和一。
作为“旁观者”,我眼里这辆车的辅助系统,本质是一套极度精确的“人机协作”。它不像某些宣传片里的AI,什么“会感知情感”那套虚无主义桥段;速腾L的系统,更多是靠专业硬核实现平稳、安全和恐怖的效率。你如果习惯了天天手动换挡、加塞、斗气,那速腾L一套辅助下来,估计还会有种“失去控制感”的危机——这倒不是科技的错,是人性里那点“要证明自己”的小九九:“你说科技能解决一切,我还不是掌舵者吗?” 但当你习惯之后,那种“被照料”的安全感比任何安慰剂都来得扎实。
从伦理层面说,智能驾驶系统永远绕不开的命题,是“谁负责”:万一出个状况,到底是司机买单,还是系统背锅?现实里,辅助驾驶像法医证据一样——你愿意相信、也必须自行承担不确定性。所有数据和验证背后,终归得有个人“在场”。要真碰到极端场景,哪怕技术再进步,决策权仍然不会彻底由机器取代,这点比所有炫技营销更重要。事实上,以目前的技术发展,大多数系统都是“辅助”,而非“接管”,这点倒是比同行吹风时的“自动驾驶”要诚实得多。就像验尸报告里那句,“不能排除其他可能”,其实是让你自己面对最复杂的答案。
有没有槽点?有。辅助系统再好,疲劳值不会清零,真碰上甲方爸爸式的“无理并线”,你会发现系统有时也只是“精明的打工人”,偶尔还得靠人来背锅。技术是进步,但有些“奇葩路况”永远不会消失。我们能做的,不过是让概率更小,体验更好。
冷静看,这种技术普及,既是进化,也是妥协——它让我们把自己从一堆预判和琐碎操作中释放出来,但人和机器的边界也变得模糊。速腾L靠端到端高速NOA成了A+级燃油车的独一份,也许是新趋势,也许只是阶段性过渡。而驾驶的惬意,不过是系统和人一起演出的新剧本。
说到底,如果你愿意尝试,在速腾L身上你会感受到什么是“被专业照料”,也会重新定义“安全舒适”应有的标准——但究竟是让驾驶变得纯粹,还是让人变得更加“懒惰”?或者说,这样的辅助系统,是不是也悄悄让我们把思考和主动权一点点交给了算法?
我倒想听听大家的观点:在逐步智能化的驾驶体验里,我们到底是在享受进步,还是在放弃控制权?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