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元内电动车不赚钱,为何雅迪、爱玛仍热卖?真相揭晓
2000元内的电动车,真的不赚钱吗?
雅迪、爱玛为何还要死磕这个价位?
表面看是赔本赚吆喝。
其实,背后藏着一盘大棋。
1599元的电动自行车,摆在门店最显眼的位置。
车身小巧。漆面普通。配置基础。
续航30公里。电机400W。电池是72V20Ah铅酸款。
价格低得惊人。利润呢?几乎为零。
甚至有经销商透露——卖一台,倒贴运费。
那为什么雅迪、爱玛还拼命推?
因为,这不是终点。
而是入口。
三四线城市,乃至乡镇市场,对价格极度敏感。
87%的消费者在购车时,第一反应是“别超2000”。
他们不需要智能锁。不关心能量回收。
只要能载孩子、买菜、上下班不被雨淋。
就够了。
于是,低价车成了刚需。
雅迪在河南某县城的门店,每月卖出80台车。
其中,60台是2000元以下车型。
但真正赚钱的,是剩下的20台。
怎么做到的?
客户走进店。
目光被1599元的车吸引。
“这车能骑多久?”
“日常代步完全没问题。”
销售话术开始启动。
“不过……电池是铅酸的,冬天掉电快。”
“充电要8小时,寿命也就2年。”
“要是您家楼高,搬电池上楼挺累。”
然后——
“我们这款2599的,配石墨烯电池。”
“充一次,能跑80公里。”
“三年换新,终身保修。”
“现在活动,还能补贴400。”
客户犹豫了。
心理防线开始松动。
原本只想花1600。
现在,2600好像也……能接受?
这就是低价引流的经典打法。
卖一台1599的车,可能只赚50块。
但每10个进店客户,只要有1个升级到3000元档。
利润就翻了十倍不止。
更别说配件、保险、上牌服务的附加消费。
所以,低价车不是产品。
是钩子。
是流量入口。
是品牌攻城略地的先锋军。
再说成本。
你以为2000元的车,真没利润?
错。
雅迪、爱玛的厉害之处,在于供应链自控。
雅迪无锡产业园——全球最大的电动车生产基地。
电机、车架、控制器,100%自产。
爱玛在天津、江苏布局电池生产线。
连石墨烯电池都自己做。
这意味着什么?
别人买一个电机,要加30%的利润。
他们,自己造。
成本压到最低。
哪怕卖1599,也能挤出5%的毛利。
而小品牌呢?
外采配件。层层加价。
想打价格战?
一出手,就亏。
更狠的是模块化设计。
2000元的车,和3000元的车,共用同一底盘。
外壳可替换。电池仓通用。
生产线不用切换。
效率拉满。
成本摊薄。
这就像手机行业的“红米模式”。
小米靠红米打下沉。
雅迪靠1599杀乡镇。
目的不是赚钱。
是清场。
小品牌怎么办?
跟进降价?
成本撑不住。
毛利率跌破5%。
现金流一断,立马倒闭。
不跟?
客户全被大品牌抢走。
于是,市场开始洗牌。
劣质车被淘汰。
行业集中度提升。
雅迪、爱玛的市占率,年年攀升。
2024年数据显示——
雅迪年销量超1800万辆。
爱玛突破1600万辆。
而排名其后的品牌,加起来不足500万。
垄断格局,已现端倪。
你以为你在买便宜车。
其实,你正参与一场品牌战争。
每卖出一台1599的车。
就有一家小厂,少了一个客户。
大品牌的护城河,又深了一寸。
更深层的逻辑是——
电动车,早已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
它是城市出行生态的一环。
雅迪推低价车,不只是为了卖车。
是为了铺渠道。
为了建服务网络。
为了收集用户数据。
为了未来做智能换电、电池租赁、共享出行埋伏笔。
今天你买1599的车。
明天可能租他们的电池。
后天用他们的APP找充电桩。
再往后,换购他们的高端车型。
这叫用户生命周期管理。
低价车,是第一环。
所以,别再问“为什么不赚钱还要卖”。
他们赚的,根本不是这一台车的钱。
而是——
未来的钱。
整个生态的钱。
你看到的是一台1599的破车。
他们看到的,是一个潜在的终身客户。
最后一个问题:
你会因为便宜200块,选择没品牌保障的小厂车吗?
还是宁愿多花300,买个大品牌的基础款?
答案,其实已经写在街头巷尾的门店里了。
雅迪的灯,彻夜通明。
爱玛的招牌,亮得刺眼。
而那些贴着“清仓甩卖”的小店……
门可罗雀。
时代变了。
便宜,不再是王道。
信任,才是。
而雅迪、爱玛,正在用1599元的价格,
把信任,变成最坚固的壁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