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今天又刷到一篇“模范生”的新闻,十堰。
就是那个以前造东风卡车的“卡车之都”。
现在摇身一变,成了什么“零碳汽车城”,搞储能电池,还说海外出货量全球前三。
听着是挺热血沸腾的,老工业基地焕发第二春,对吧?
但你仔细品品,这事儿真有那么丝滑、那么一帆风顺吗?
我这个人吧,职业病,就喜欢给这种完美的“成功学”故事找找茬,泼点冷水。
咱们今天就来当个杠精,把这碗看起来很补的鸡汤里,那些不好啃的鸡骨头给挑出来看看。
* * *
你看新闻里吹的,远景动力这个厂,技术多牛,什么“三年零衰减”,拿了全球200多项认证。
然后地方政府呢,“张湾速度”,26天开工,330天投产,服务那叫一个贴心。
企业给力,政府也给力,于是“奇迹”就发生了。
你是不是觉得,这公式好像谁都能抄?
别天真了。
这事儿的核心,压根就不是“技术好+服务好=成功”这么简单。
咱们先拆解那个所谓的“远景奇迹”。
它牛,不只是技术本身,更是它下注的时机和方向。
在大家都挤破头搞电动车动力电池的时候,它悄悄在储能这个赛道上深耕,而且一开始就瞄准海外市场,对标最严的国际标准。
这叫什么?
这叫差异化竞争,还带着点预判。
就像大家都在城里开火锅店,它跑到郊区开了个带露营的烧烤摊,看起来偏,但吃的就是个独食。
所以啊,所谓的“奇迹”,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闲聊的时间,都用在了磨刀上,而且刀还磨对了地方。
这背后是长期的战略定力和对市场趋势的冷酷判断,不是灵光一现。
然后,再看那个“张湾速度”。
你以为是政府单纯地想“招商引资”?想当个五星级“店小二”?
格局小了。
你看看新闻里的一个数据,传统汽车产业占比从70%降到了60%。
这10个百分点,看着不多,但对于一个靠“一棵树”活了几十年的城市来说,这就是地动山摇。
这说明什么?
说明人家是真的疼了,真的感觉到“卡车之都”这顶帽子,可能快戴不稳了。
这种“速度”,更像是一种强烈的求生欲。
是那种“再不换船,这艘老船就要沉了”的危机感,逼出来的执行力。
所以,这哪是“服务”啊,这简直是把身家性命都押上去了,跟企业一起当“联合创始人”。
你想想,政府真金白银投了20亿搞配套,审批权下放到一线,企业说要绿电,马上给拉专线。
这已经不是房东和租客的关系了,这是合伙人了,对吧?
转型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在旧地图上画一条新路,而是直接换地图。
十堰做的,就是换地图。
它知道光靠“东风”这张老地图,找不到未来的路了。
所以,你看,这事儿的底层逻辑变了。
它不是一个锦上添花的故事,而是一个壮士断腕、寻找新生的故事。
那些新闻稿里没细说的,比如旧产业链上的人怎么办,配套企业怎么转型,这中间的阵痛,恐怕只有亲历者才懂。
* * *
聊到这,估计你就明白了。
想复制十堰的成功,根本不是去学习他们怎么“帮办代办”,或者去挖远景的技术人才。
没用的。
你得先问问自己,有没有那种“不换思想就换人”的决绝。
这套打法,我琢磨着,大概需要三个关键的“配料”。
第一个,就是前面说的,刻骨铭心的“危机感”。
如果一个地方还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吃着老本,自我感觉良好,那谁来了都没用。神仙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第二个,是得找到一个跟你“门当户对”又志同道合的“舞伴”。
你看,远景要全球布局,十堰有工业基础和转型渴望。一个想出海,一个想换船,一拍即合。
如果来的是个只想赚快钱、捞一笔就走的企业,或者政府只是想填满一块空地、做个政绩,那这舞肯定跳不长。
最后,也是最实在的,你得有点“家底”。
十堰毕竟是老工业基地,它有产业工人,有制造业的基因,有配套的底子。
虽然老了点,但基础还在。让一个裁缝去学打铁,总比让一个农民去学要快一些,对吧?
你不能指望在一片沙漠里,喊几句口号,就长出热带雨林来。
所以,这根本不是一个能简单复制的“标准方案”,它更像是一个特定时期、特定伙伴之间,化学反应成功了的孤例。
一个城市最好的投资品,不是某栋楼或者某个厂,而是它在面对不确定性时,那种“愿意改变”的肌肉记忆。
十堰这次,算是把这块肌肉给练出来了。
这比它造了多少电池,产值多了几百亿,要珍贵得多。
说到底,从造卡车到造电池,改变的不仅是产品,更是整个城市的生存逻辑。
这才是这篇新闻背后,真正值得咂摸一下的味道。
那你觉得,对于一个习惯了“躺赢”的城市或者公司来说,启动改变的第一步,最难的到底是什么?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