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10%股权押注零跑,268万辆销量背后那6%的新能源占比,暴露了什么窘境?
2020年那份战略协议签完,连个量产车影子都没见着。这种事在汽车圈太常见了——谈恋爱容易,过日子难。一汽跟清行、博郡、拜腾那几家新势力的合作,最后全成了PPT上的故事。直到今年,红旗G117用上零跑B10平台,2亿研发收入到账,这事儿才算有点实在样子。
开了二十多年车,见过太多大厂在转型路口的纠结。一汽去年卖了268万辆,数字摆那儿挺唬人,翻开明细就能看出问题——新能源占比才6%左右。今年前十个月虽然提升到10.6%,但仔细看车型结构,奔腾小马这种三四万的小车撑起了销量,真正高端的红旗E-HS9一个月卖不到一千台。
这种感觉就像开惯了老款燃油车,突然发现高速上全是电车呼啸而过。自己从头搭平台来不及,找现成的又怕踩坑。零跑算是个相对稳妥的选择——LEAP 3.0架构已经在C16、C10这些车上跑了几万公里,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货。
零跑那套四叶草架构确实有些门道。把座舱、智驾、动力、车身四大域控集成到一块主板,硬件成本能降15%,线束少了20%。听上去很技术流,但落到实处就是C16续航跑720公里,十八九万的价格,比理想L6那套便宜好几万。八合一电驱系统重量轻了18%,效率能到92.5%,这些数字对跑长途的人来说都是实打实的体验差别。
更关键的是时机。零跑今年上半年营收242.5亿,净利润三千万,虽然不多,但对比去年同期亏二十多个亿,毛利率从-5.2%拉到3.8%,这转折来得够快。销量破七万辆,产能利用率上去了,单车成本降了12%左右。这种时候谈入股,总比2019年那会儿零跑S01年销不到千台时靠谱得多。
但这事儿也不是单纯的钱货两讫。Stellantis在2023年投了15亿欧元,拿了21.26%股权,占两个董事会席位。人家看重的是欧洲渠道,去年通过他们的网络,零跑C10在德国细分市场卖进前三,海外销量占比升到15%。现在一汽要进来拿10%,虽然“第一大股东”的传闻被否认了,但三方坐一张桌子,筷子伸向的菜不太一样。
Stellantis想保住零跑国际的海外利润,一汽需要技术快速补短板。红旗G117这个项目就是个试探——用零跑平台和智能化套件,底盘调校一汽自己来,瞄准海外高端市场,计划明年下半年投产。听说冬测数据不错,增程版满油满电能跑1100公里,低温能耗比E-HS9优化了25%。但能不能平衡好Stellantis那边的利益,还得看后续技术授权怎么划分区域。
这种合作模式在行业里不算新鲜。比亚迪跟奔驰搞腾势是股权绑定加品牌共创,江淮给蔚来代工是轻资产快速投产,零跑给Stellantis做技术授权又是另一套玩法。一汽选的这条路,既要技术落地,又要股权绑定,还得协调海外巨头的诉求,复杂程度不亚于在拥堵路段连续并三条线。
说到底,一汽着急是因为新能源这块儿拖太久了。跟五家新势力谈过,零跑是唯一一个技术落地还开始赚钱的。10%股权能换来什么,可能不只是G117这一款车,更多的或许是借港股平台拓宽融资渠道,拿央企背书在政策资源和供应链上争取更多话语权。
零跑创始人朱江明手里还握着25.8%股权,保留运营主导权。怎么在Stellantis和一汽之间平衡,据说采用“区域隔离”——一汽主导中国及一带一路市场,Stellantis主导欧美,核心算法团队独立运营。这套方案听起来合理,但实际执行中技术资源怎么分配,股东会上谁的声音更大,都是要慢慢磨合的事儿。
开车的人都知道,并线要打灯、看盲区、控车距。车企转型也差不多,方向盘打得太急容易翻车,油门不踩又会被甩在后面。一汽选择零跑这条路,算不算踩对了节奏,可能要等红旗G117真正交付那天,看销量、看口碑、看三方股东还坐不坐得稳,才能给出个大概的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