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均价涨到十八万,老品牌转型慢,新势力高端难破局

中国汽车市场这两年变化真不少,平均成交价一下子就冲到十八万了,乍一看,挺吓人的,不少人心里头肯定想:“中国人现在这么有钱了吗?”三十万以上的车都能卖出这么大比例,到底是消费升级还是有其他的玄机在里面?我觉着,别光看表面热闹,这里面的门道,细琢磨可多了。

先说老品牌,咱们都熟的那几个传统车厂。别看他们年年嚷嚷转型,实际上动作都慢半拍,感觉就像是有点不舍得自己赖以生存的那一口老饭吃。你说改电动化吧,总有点舍不得发动机,舍不得曾经那些订单和利润。结果就是,电车造得半吊子,油车卖不开价,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车内的那些所谓智能化配置,十有八九就是加个大屏,把手机上的功能挪过来,操作还死卡死卡,还不如用手机呢。问了几家4S店,老板都说,老顾客要是来买车,最后不是挑不到喜欢的,就是觉得花这钱不值,开几年还是想换。

再看这帮后起之秀,什么蔚来、理想、小鹏、极氪,刚上来的时候可真是猛,宣传做得飞起,一个劲地说自己多智能、多未来感,搞得人心里有点悬。不过真要去摸一摸,开一开,仔细一瞧,发现问题没少:做工不够精细,装配有点马虎,用料看着挺高级,但摸上去还是塑料感十足。最怕的是配置堆得特别多,车倒像个会走路的数码家电,有时候还有点没安全感:这要是电脑死机了,我这高速上开着可咋整?

关键是,这帮新势力虽然疯狂追高端,但现实挺无奈的。表面是高端定位,其实不少人还在用贷款、分期、甚至车企补贴,跟真正意义上的高端品牌那稳定客户群体比,差着不止一条街。同时,车价虚高的背后,其实有不少被营销和补贴推起来的泡沫。市场一旦回归理性,该降价还得降价,不然就是没人接盘。

说起来,现在市面上真想买一辆靠谱的高端新能源车,选择其实没那么多。BBA(奔驰、宝马、奥迪),油车时代神一样的存在,电动化这几年其实没起多大浪花。上路的那些新电动BBA,用户评价也就一般,别说什么“质”变了,有时候还真不如蔚来、理想啥的懂中国人。换句话说,一方面是老玩家不思进取,一方面是新玩家还没找到对的路。中间这个空子,谁能填上?

前两天爆出来华为跟广汽要合力搞新品牌“启境”,看热闹的人不少,认真琢磨这事的人可能还不多。我看,这事有戏。为什么这么说?先看双方:华为,大家都知道,报了大仇还不忘造车,手机业务被卡了脖子,就全力往智能汽车芯片和操作系统使劲。它那些车机系统、智驾方案,放问界上试水好几年了,褒贬不一吧,好歹真的是靠自己技术混出来的。广汽看似低调,搞生产还是一把好手,毕竟车是造出来的,不是画饼画出来的。

为啥觉得挺靠谱?人家这回不是那种“你出零件我来组装,各卖各的”那种联合。直接俩公司团队搬一起办公,吃饭都在一块了。华为干脆带着自己的那一套理念,从产品设计、营销推广、生产落地全覆盖。换句话说,就是“你不懂造车我来帮你造,你不懂市场我来帮你卖”。这样玩儿,事成的可能性真的变大了。

值得注意的是,奔驰和宝马的4S店销售渠道现在主动凑过来,要参与卖。这信号很明显:这些老板们不是一般的门外汉,一年得卖掉多少台大几十万的车,市场灵敏度堪比狗鼻子。不是产品真有点东西、或者潜力,他们哪有兴趣主动来推?这比任何广告更管用。

不过,这事也没那么简单。蔚来、理想已经在高端圈里混得风生水起,“启境”现在就像个新进来的学霸,带着全新卷子,要跟一帮老同学同台竞技。新车能不能拼得过旧品牌?能不能把用户抢过来?这个谁都没把握。市场从来不相信眼泪,也不看你的履历,车卖得行不行,全靠你真本事。

中国车均价涨到十八万,老品牌转型慢,新势力高端难破局-有驾

再说个让人犯难的事:中国高端市场看似一年比一年大,但真拿得出手的高端产品没几个。消费者虽然钱包比以前鼓了,但也变得挑剔,知道花高价想买点实打实的体验。以往买车,认大牌,认老外,认技术,省心。但现在车越来越像大号手机,不仅要开的帅气面子好,还要功能牛逼软件新鲜。你随便一测,多少车机或者智驾系统,宣传时神乎其神,真开的时候却涨心堵。要低配嫌寒碜,要高配又怕坑人。你还敢说中国车市没点高端“僵局”?

谁能破?这是个有点意思的命题。你说传统车厂,包袱太重,步伐太慢,转型半死不活;你说新势力,想法多,但经验少,容易出状况。硬要说破局的空间在哪儿,我觉着:谁能真正理解和满足中国用户的需求,谁就有可能干翻这滩浑水。技术不光得先进,还得好用,好体验;服务不光得跟得上,还得懂人。最忌讳就是光摆个造型,猛堆参数,忽略了用车人的感受。

归根到底,中国车企不缺资源、不缺技术、不缺钱,缺的是把“靠谱”和“创新”两件事情做到一起的能力。过去讲传统,就是稳;后来讲创新,就是敢;现在讲高端,想要“又稳又敢”,其实挺难的,也正说明了高端市场的含金量。

中国车均价涨到十八万,老品牌转型慢,新势力高端难破局-有驾

再说远点。你别觉得中国车均价攀升是纯消费升级,有很大一部分其实是不得已。油车不好卖,新能源刚火,大家一拥而上,愿意为新东西试水的不少,新势力还能靠政府补贴和资本输血撑一阵,老玩家不想亏本,就琢磨提高价格、增加毛利。本来,老百姓想多点选择,结果高端的还是买不起,性价比的又没好货,最吃亏的还是消费者。

中国车均价涨到十八万,老品牌转型慢,新势力高端难破局-有驾
中国车均价涨到十八万,老品牌转型慢,新势力高端难破局-有驾

就像我打车的时候经常碰到那些带智能屏的新能源车,开车的师傅每次都会吐槽:“看着洋气,操作难用,老款油车好修、好保养,这新玩意,一个小毛病就得去4S店排半天!”可见,高端市场的僵局,不是靠一股脑儿堆技术、涨价格就能破的,得实打实解决用户的困扰,这才叫高端。

想想过去,那些咱们一听就觉得牛的大牌车,是真能耐撑起来的。现在想兜售“高端”,可不是拍拍脑门。拼的是谁能快、谁能准、谁能狠。你要能像华为那样整合资源,像广汽一样守得住底线,再加上点中国人自己的新想法,又能真的解决中国家庭用车时遇到的糟心事,说不定真有机会在市场里撕个口子出来。否则就算市场均价上去了,老百姓还是那句话:你别光跟我玩智能驾驶那套高科技,把做工、服务、体验做到一块了,再谈高端也不迟。

所以说,这场高端破局战,拼的不是谁喊得响,吹得狠,资本投资得多。到最后,还是要落到谁能踏踏实实做好一辆能让中国用户心甘情愿付钱,高兴开出去又能带回家的车。我在想,等明年“启境”真出来市场怎么反应,假如真有点新东西,说不定能带出点新玩法也未可知。不过有一点,老百姓心里那些“是不是值”“好不好用”,永远没人能忽悠得了。这高端局,谁能破,咱就看看谁脑子清醒、手脚干净、心里装着点老百姓吧。这才像话。

中国车均价涨到十八万,老品牌转型慢,新势力高端难破局-有驾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