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己LS9技术升级,行业首发,多项性能提升

一辆车,静静停在地库的最角落。

车身长,轮廓方正,门口贴着还没撕干净的临时牌照。

周围的车主们进进出出,时不时回头多看它一眼——不是因为它有多“显眼”,而是大多数人心里都在默默盘算一个问题:要是我家换成这么大的SUV,明天上下班,这地库到底能不能一把拐出去?

这不是个假设题。

智己LS9技术升级,行业首发,多项性能提升-有驾

新能源大六座SUV,名字听着气派,真落到生活里,“气派”往往等同于“麻烦”。

真正的问题不是“你想不想”,而是“你敢不敢”:带着全家去自驾,半路电量告急怎么办?

新技术堆一大堆,真遇到暴雨天,辅助驾驶还靠得住吗?

更别提那个尴尬瞬间——一辆五米多的车,硬生生倒了三次还没停进车位,孩子在后排磨蹭,老婆在副驾小声提醒,后车喇叭都要摁冒烟。

这一切,构成了六座SUV用户的“日常悬疑剧”:每次出门都是一场临时侦查行动。

智己LS9的出现,多少让这个剧本变得有点不一样。

作为旁观者,我喜欢观察新车上市时的各种数据和用户反馈。

预售半小时,订单破8000台。

你说这是营销的胜利,也行;但如果一辆大六座SUV,能做到上市即爆款,大概率背后有点真东西。

问题来了:它真的解决了那些老掉牙的行业痛点吗?

先看看证据链。

智己LS9搭载800V高压平台和一套号称“恒星超级增程系统”的组合。

表面上这仨词够唬人,实际落地分析,核心是:你家楼下能买到的六座SUV里,只有它能用800V快充、还能纯电跑400多公里,续航能干到1500公里。

这不是天方夜谭,也不是PPT造车。

智己LS9技术升级,行业首发,多项性能提升-有驾

宁德时代的电池,上汽自研的1.5T发动机,800V驱动——每一项拎出来都算行业“硬通货”,往常在概念车、展厅里见得多,真进到量产车,还能保证北方零下20度不掉链子,动力不打折,实属罕见。

这里有个细节值得回味:大部分增程车亏电以后,动力像打折白菜,LS9亏电后衰减不到十分之一。

这么说吧,如果你在高原自驾,别的车开始喘气,这车还在踢正步。

甚至遇到极端温度,电池保持率还能超过95%。

我个人开车最怕的不是堵车,而是天寒地冻时车突然“罢工”——想想你冻得发抖时,仪表盘的续航数字也跟着打寒颤,那滋味,不输刑侦现场的高压盘问。

“动力够用”是一个层面,“好开”是另一个层面。

一辆快5米3的大车,转弯半径只有4.95米,比大众Polo还小?

乍一听像是和物理定律对着干。

可事实胜于雄辩,智己LS9的灵蜥数字底盘3.0通过双向24°四轮转向,把“开大车像小车”变成现实。

直角弯、老小区、狭窄地库,不用副驾帮你张望,方向盘一打,优雅过弯,连保安都忍不住抬头多看一眼——不排除他们在琢磨,这家伙是不是来偷空间的。

这种操控感,背后其实是底盘和电子系统的硬核协作。

对车迷来说,“侧倾”是个老生常谈。

实测智己LS9高速绕桩时,侧倾比宝马X5还小;切换到“防晕模式”,侧倾值能降一半有余——意思很简单,家里有晕车的长辈、小孩,长途出行不再是家庭矛盾导火索。

说到底,中国家庭的用车场景,本来就复杂得一塌糊涂。

智己LS9技术升级,行业首发,多项性能提升-有驾

你想做都市精英,早高峰堵在三环上;你想野一把,周末临时起意去郊外野地。

不怕烂路,是车的本分;不怕老婆孩子晕车,是家庭的底线。

顺带说一句,智己LS9的越野能力也不拉胯——150mm悬挂行程,矢量四驱,越野脱困这些“危机现场”都能应付。

当然,真要在北京到上海全程不进服务区,不建议喝6杯咖啡撑着,只能说这台车的“潜力值”比大多数人的膀胱还强。

说到智能,才是真悬疑大戏。

520线激光雷达+Thor芯片,听着像是漫威宇宙的联动,实际作用是把L3级的感知能力下放到L2级辅助驾驶系统。

能提前300米发现障碍物,暴雨天也不“瞎眼”。

夜间行车,8000㎡的探射灯覆盖,跟着激光雷达自动转向照明,遇到行人会自动高亮提醒。

至于自驾夜路时,突然蹦出来的“鬼探头”,这套感知组合大概率比司机还“冷静”——当然,也希望真实路况下,人工智能别学会了“装死”。

至于舒适配置,这台车玩得有点过火。

全球首搭4D机械按摩座椅,据说按摩强度是普通气囊的7倍,五种古法经络手法轮流“伺候”,连CEO都在采访里忍不住细数优点。

我试图想象一下:长途开三小时,腰不酸,腿不麻,唯一风险是路上太舒服,差点忘了赶路。

B&O音响,25个扬声器,3472W功放,开车听古典乐,还原度堪比“皇家歌剧院”,但别忘了,堵车唱K不违法,走神误操作可就真要“刑侦介入”了。

安全这块,智己LS9有点偏执。

智己LS9技术升级,行业首发,多项性能提升-有驾

十纵十一横潜艇笼式车身,三重冗余开门系统,超级骁遥电池,航天级标准,说实话,这种防护配置对普通人可能略显多余。

但“安全冗余”这个词,在刑侦行业和汽车行业里一样——冗余不是多余,而是给极端情况留条命。

想想那些年新闻里“电池自燃”或“门锁失灵”的事故,谁家出门不怕万一?

唯一不同的是,车企能不能在概率面前多做点准备。

写到这里,不得不说点“价格”这点俗事。

33.69-36.69万元的预售价格,比同级竞品便宜不少,某种程度上,打破了“旗舰=高价”的老梗。

有人觉得智己这是“自降身价”,也有人说这才叫“技术平权”。

我的看法更简单:如果一台车能把技术、舒适、安全、智能这些真东西掏出来,别说打折,我甚至希望它再便宜一点——只可惜,良心企业和良心侦查一样,都不太常见。

说到这里,难免自嘲一把:做刑侦这么多年,见惯了表面光鲜和内里狼藉。

汽车行业亦然。

新技术表面光鲜,背后却可能是供应链的迷雾、工程师的头发和无数次“方案打磨”。

用户最怕的不是配置表里少两行,而是关键时刻掉链子。

智己LS9的“六边形战士”标签,听着很美,真要评价,还得等时间和用户的“现场勘查”。

最后,我想留一个问题:技术的进步,究竟是在帮我们解决问题,还是在制造新的焦虑?

当一台车变得越来越智能、越来越强大,是不是也意味着我们要面对更多未知的“黑盒”?

家庭的幸福,是靠更聪明的车,还是更“聪明”的选择?

你以为买的是一台车,结果买到的是一场生活的“开放性案件”。

答案,其实一直等着你自己去现场验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