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行业里算是混了比较久的,看到比亚迪推出新款元PLUS这个消息,第一反应就是哇,续航又提升了啊。你知道,老款的2025版本续航才510公里(CLTC),这在当年倒也算挺好的,但个人觉得用续航来打市场,压力还是蛮大的,尤其是在国内市场,用户一旦对续航有要求,那车就得真能跑得远。
新款直接跳到650公里(CLTC),这跨度一看就知道比亚迪对电池效率的优化很深。不是简单堆大容量电池,而是在空间利用率上下功夫。其实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这款74.88度的电池容量不算爆炸大,但拆开来看,电池包空间效率提了不少,整体布局更紧凑,电池体积变得更合理。对比竞品像广汽Aion Y Plus,电池都在60多度区间,续航差不多,但人家电池容量和电池布局差距就出来,容量没比多大,续航还差点。
然后是动力,新款元PLUS搭载的电机,150千瓦是老款水平,新版直接到达了230千瓦。一瞬间提速就变多了,提背感明显增强。尤其是最高时速,2025款从160变到180公里,我琢磨,能不推背感更强点的车,谁还不喜欢?以前我认识一个修理工,他说:动力不够,别说跑高速,就平时追个车,都觉得不过瘾。这话其实挺有道理。动力提升后,起步虽然偶尔会觉得重,但在城市超车和高速变线时,确实要更自信。
不过我也要提醒自己:这个动力也带来啥?油耗?其实这个问题很复杂。毕竟电动车百公里成本更低,看个保值率,估算也就一两块钱,动力强了,耗电量要相应提升——不是说完全一样。还得看驱动效率和电池管理系统。以前看过一个数据,弗迪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到150Wh/kg,现版是140Wh/kg,感觉微妙——多点优化,电池成本其实也没明显增加,但效果立竿见影。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电池的效率提升,更多是靠材料优化还是工艺水平提升?我猜应该两者都占一部分。
外观上,刚才翻了下图片,新设计挺有意思。前脸变大了进气格栅,像个蓄势待发的猛兽,还配了烈刃式导流槽,风阻系数调到0.29Cd。这效果明显优于老款,风阻降低了不少,也许能带来点续航的小变化。充电口位置从右前翼子板移到右后翼子板,这点挺微妙。以前惯了挂电线,都羡慕特斯拉,插拔方便,现在这种改动,看得出来比亚迪在优化用户体验。
我看到新轮毂也增加了18英寸运动款,尺寸是235/50 R18。之前17英寸的车型,有点硬梆梆的感觉,现在换大点的,行驶质感能更稳妥。其实轮胎的选择也关乎性能,轮圈大,轮胎宽,抓地力可能会更好,但油耗可能略升一些。
配置方面,我觉得挺良心。顶配标配了冷暖车载冰箱,支持-6℃到50℃,夏天放瓶水,冬天还是挺方便的。还有天神之眼C三目版,支持复杂路况自动通行,夜间识别提升了30%。传感器升级,装了32枚,啥意思?就是比老款更聪明,能识别更复杂的路况。那我就好奇:这套自动驾驶能力,能应付多复杂的场景?我总觉得,越智能,越怕误操作或者系统故障。
整个系统还能选装越野套装,包括底盘护板、拖车钩接口,最大拖拽质量1.5吨。这还挺实用的,毕竟很多用户会用车去郊区,偶尔还得牵点拖车。配置上的多样化,其实也是比亚迪一贯的做法——能让车变得更多面手,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说到价格,官方指导价还没公布,估计和老款差不多,在11.58万到14.58万之间。这个区间,谁买谁吃亏?其实我觉得,价格除了看标价,真正决定买不买,还是得看用车体验。你说,买车就是个折中棋,续航、动力、配置和价格,哪个重要就哪个优先。
至于上市时间,工信部申报已完成,预计2025年12月底正式面市。你有没有觉得,这个等的感觉很折磨人?我自己就总在想,到底车型真正在哪个点上打动人心。这个市场竞争激烈,但我觉得比亚迪自己也在不断试探一个最优点,毕竟,像我这种老司机,都觉得新车的变化还挺扎实。
实际上还不知道,新车在实际道路上的表现会怎么样,续航会不是真的650公里?这得看厂家执行中的细节,毕竟理论上的参数和实测有差距。你觉得,以这个价格和配置,你会考虑入手吗?还是觉得还是得等等看?其实我也没细想过,临场决定总比深思熟虑更踏实。
对了,有个细节——我昨天问了个销售,他说:要是跑长途,肯定选择续航更稳的。但也有人说,动力强,开起来更带感。你会怎么想?在我看来,车,除了技术和参数外,也是一种心情的载体嘛。
好了,说这么多,也没啥总结的,留个悬念:这辆新元PLUS,上市后,它是不是会成为更多人心中的那个选择?还是会有出乎意料的故事?整体变化挺明显,至少我相信,未来的试驾,值得期待。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