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这次是真的杀疯了?新能源和燃油车的终极较量,谁才是未来的王者?

最近汽车圈可太热闹了,2025年11月中旬,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了一组震撼数据,10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71.5万辆,占当月汽车总销量的比重首次突破一半,达到51.6个点。

消息一出,全网直接炸锅,有人欢呼"新时代终于来了",也有人质疑"这数据是不是虚高",更有人担忧"我刚买的燃油车是不是要砸手里了"。

更让人意外的是,就在新能源车高歌猛进的同时,燃油车却在2025年前10个月悄悄实现了正增长,累计销量同比涨了0.6个点,这可是近三年来的首次回升。

要知道,这可是2025年啊,几乎所有车企都在押注新能源,连燃油车的广告都快看不见了,怎么燃油车不但没死,反而还"回光返照"了。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是新能源车真的要彻底干掉燃油车,还是燃油车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今儿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新能源车这次是真的杀疯了?新能源和燃油车的终极较量,谁才是未来的王者?-有驾

销量首次过半!新能源车这次是真的"杀疯了"

先给大伙儿划重点,2025年10月这个过半的数据有多牛,它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新能源车占比超过燃油车的主要汽车市场。

放在五年前,谁敢说新能源车能占到一半市场份额,那绝对会被人当笑话看,但现在这事儿真实发生了。

回头看看时间线就更能感受到这速度有多夸张,2020年的时候新能源车渗透率才刚刚突破个位数,2022年开始加速到两成多,2023年冲到三成左右,2024年接近四成,然后2025年10月直接破五成。


这增长曲线简直就是火箭升天,比当年智能手机干掉功能机的速度还要猛。

当时好多网友吐槽说"我家小区充电桩还没装好呢,怎么新能源车就卖这么好了",也有人说"难道大家都不担心续航焦虑了吗"。

但数据不会骗人,2025年前10个月新能源车累计销量达到1092.9万辆,同比增长了两成六,这可是在燃油车降价促销最猛烈的一年里实现的成绩。

咱得从根儿上聊,为啥2025年会成为新能源车的"封神之年",这背后其实是好几个因素叠加的结果。

首先是技术真的成熟了,不像几年前那样动不动就趴窝或者自燃,现在主流品牌的新能源车续航普遍都能做到五六百公里,冬天掉电也没那么离谱了。

比如比亚迪的第五代DM混动技术,亏电油耗能做到百公里三升左右,这比好多燃油车都省油,而且还能纯电通勤四五十公里,完美解决了"又想省油又怕充电麻烦"的矛盾。

再说价格,这可能是最关键的因素,2025年的新能源车价格已经卷到令人发指的程度。

10万块钱能买到配置拉满的紧凑型电动车,15万能拿下带高阶智驾的插混SUV,20万出头就能搞定中大型轿车,这放在燃油车时代根本不敢想。

以比亚迪宋Pro DM-i为例,起售价只要11万多,但综合续航能跑1400公里,馈电油耗百公里不到4升,还标配了一堆燃油车高配才有的配置,全景天窗、无线充电、自动驾驶辅助全都给你安排上。

这车2025年前半年就卖了接近10万台,常年霸榜插混SUV销量第一,为啥这么火,就是因为性价比太香了。

还有个隐藏因素很少有人提,那就是充电基础设施终于跟上了。

新能源车这次是真的杀疯了?新能源和燃油车的终极较量,谁才是未来的王者?-有驾

截止2025年9月,全国充电设施总量突破1800万个,平均每5台新能源车就配备2个充电桩,高速服务区覆盖率达到九成八,县城覆盖率也接近九成七。

虽然乡镇覆盖还差点意思,但对于城市用户来说,充电已经不再是大问题,甚至比加油还方便,毕竟你可以在家充、在公司充、在商场停车场充,不用专门跑加油站。

更关键的是,消费者的观念彻底变了,以前大家买车第一反应是"要不要买新能源",现在变成了"为什么还要买燃油车"。

这种心态转变才是最致命的,就跟当年大家从"要不要换智能手机"变成"为什么还用按键机"一样,一旦观念的天平倾斜了,市场份额的变化就是摧枯拉朽的。

说白了,2025年10月新能源车销量过半不是偶然,而是技术成熟、价格下探、基建完善、观念转变这四个因素同时到位的必然结果。

燃油车的"绝地反击":前10月销量正增长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可能有人要问,既然新能源车这么猛,那燃油车应该被打得落花流水才对啊,怎么2025年前10个月燃油车销量反而正增长了。

这事儿确实有点意思,数据显示2025年1到10月传统燃油车国内销量达到1114.3万辆,同比增长0.6个点,虽然涨幅不大,但这可是近三年来的首次正增长。

要知道从2022年到2024年,燃油车销量可是年年下跌,每年降幅都在一成以上,好多人都觉得燃油车要完蛋了。

结果2025年画风突变,燃油车不但没死,反而还涨了,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咱得深挖一下这个"反常识"现象的真相,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价格战打得太狠了。

新能源车这次是真的杀疯了?新能源和燃油车的终极较量,谁才是未来的王者?-有驾

2025年的燃油车降价幅度已经到了"清仓甩卖"的地步,5万块钱能买到长安逸达这种紧凑型轿车,10万出头能拿下别克君威这种曾经二十多万的B级车,这价格简直就是在送。

对于预算有限的消费者来说,这诱惑力实在太大了,反正就是个代步工具,新车5万块落地还要啥自行车。

再说使用便利性,这是燃油车最硬的一张牌,加油两分钟续航五六百公里,这是电车暂时还做不到的。

虽然城市用户充电不是大问题,但一到节假日跑长途,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排队两小时充电一小时的情况时有发生。

尤其是春节返乡这种场景,好多从一线城市回三四线老家的年轻人,开电车要规划好几次充电点,生怕半路趴窝,开燃油车就省心多了,油不够了随便找个加油站两分钟搞定。

还有个更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保值率,这可能是很多消费者最担心的。

2025年的数据显示,纯电动车三年车龄的二手残值普遍只有新车价的三到四成,而燃油车能保持在五到六成。

更要命的是换电池的费用,动不动就要好几万,甚至超过了二手车本身的价值,这让很多人算完账就觉得新能源车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其实并不划算。

尤其是那些打算五年以上长期持有的用户,燃油车的技术成熟度和维修成本的可预期性,反而成了优势。

从使用场景来看,燃油车在某些特定领域仍然是刚需,比如经常跑长途的销售人员、需要越野的户外爱好者、没有固定车位装充电桩的老旧小区居民。


这些群体可能占不到市场的大头,但也绝对不是小数目,他们的需求支撑起了燃油车那0.6个点的增长。

更关键的是,燃油车也在进化,不是坐以待毙,2025年新上市的燃油车在智能化配置上已经不输新能源车多少了。

高阶辅助驾驶、大尺寸联屏、语音交互这些配置,在燃油车上也能看到了,动力性能也在提升,零百加速八九秒的1.5T发动机已经是标配,这让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之间的体验差距缩小了不少。

还有一个被忽视的因素,那就是部分地区的政策差异,虽然国家层面在推新能源,但有些地方对燃油车并没有限制,反而新能源车上牌还要排队摇号。

这种情况下,买燃油车反而更方便,尤其是非限购城市,消费者根本不用纠结,哪个划算买哪个。

说白了,燃油车2025年的"回光返照"不是实力的体现,而是价格战和特定场景需求支撑起来的短期反弹。

但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汽车市场的转型不是一刀切的,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共存,各自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新能源和燃油车的终极较量,谁才是未来的王者

现在问题来了,新能源车销量过半了,燃油车又实现正增长了,那未来到底谁会笑到最后。

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是简单的"你死我活"那么简单,咱得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

从大趋势来说,新能源车取代燃油车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这不是某个人或某个企业能改变的,而是整个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共识。

新能源车这次是真的杀疯了?新能源和燃油车的终极较量,谁才是未来的王者?-有驾

2025年11月份的数据预测显示,当月新能源车渗透率很可能会冲到六成,也就是说每卖出10台车就有6台是新能源的。

这个趋势一旦形成就很难逆转了,就像智能手机干掉功能机、数码相机干掉胶片相机一样,技术代际的更迭是不可阻挡的。

但这不代表燃油车会在短时间内消失,相反它可能会在一个稳定的市场份额内存活很长时间。

参考全球其他市场的经验,即便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七八成,燃油车仍然会保持一到两成的份额,因为总有一些场景是新能源车覆盖不了的。

比如极寒地区、偏远山区、需要长时间高负荷运转的工程车辆,这些场景下燃油车的可靠性和便利性仍然是无可替代的。

再说技术路线,现在新能源车也不是铁板一块,纯电动、插混、增程、氢能源,各种技术路线都在发展。

而插混和增程其实还是要用到发动机的,只不过发动机的角色从主力变成了辅助,这某种程度上也算是燃油技术的延续。

比亚迪在2025年卖得最火的车型基本都是DM-i混动的,宋Pro DM-i、秦Plus DM-i、海豹06 DM-i,这些车都带着一台1.5升或1.5T的发动机。

这说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燃油技术不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会以辅助动力的形式继续存在。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未来的选择会更加多元化,买车不再是"油还是电"的二选一,而是根据自己的使用场景和预算来匹配最合适的动力形式。


城市通勤为主、有固定车位的用户,纯电动车是最优解,省钱又环保。

既要城市通勤又要偶尔跑长途的用户,插混或增程是最佳选择,没有续航焦虑还省油。

经常跑长途或者没条件充电的用户,燃油车仍然是最实用的选项,成熟可靠还方便。

从车企的角度来看,单押任何一条技术路线都是有风险的,最聪明的做法是多条腿走路。

比亚迪就是典型例子,既有纯电动的海豚海鸥,又有插混的宋Pro秦Plus,还有高端品牌仰望的超级混动,市场全覆盖策略让它2025年10月单月销量突破44万台,稳坐新能源销冠的位置。

反观一些激进的车企,孤注一掷只做纯电动或者只做燃油车,在市场剧烈变化的2025年就显得很被动了。

更重要的是,这场较量的终点不是"谁干掉谁",而是整个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和电动化升级。

未来的车不管是烧油的还是用电的,核心竞争力都会是智能化水平,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车联网,这些才是真正的战场。

动力形式只是载体,用户体验才是本质,谁能提供更好的驾乘体验、更智能的交互方式、更低的使用成本,谁就能赢得市场。

所以说新能源和燃油车的较量,表面上看是技术之争,实际上是用户需求和使用场景的多元化体现。

未来五到十年,两者会在动态平衡中共存,新能源车会继续扩大优势,但燃油车也不会完全消失,最终会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比例。

新能源车这次是真的杀疯了?新能源和燃油车的终极较量,谁才是未来的王者?-有驾

网友吵翻了!这些疑问你也有吗

2025年10月新能源车销量过半的消息出来后,评论区直接成了"辩论大会",咱挑几个最热门的问题聊聊。

问题一:"新能源车卖这么好,是真实需求还是数据注水?"

这个质疑其实挺有代表性的,好多人觉得新能源车的销量有水分,比如运营车辆、出租车、网约车占了大头。

但实际数据显示,2025年新能源车的私人购买比例已经超过七成,也就是说大部分新能源车都是老百姓自己掏钱买的,不是靠补贴和运营市场撑起来的。

而且从各大品牌的交付数据来看,理想、蔚来、小鹏这些造车新势力的月销量都在万台以上,比亚迪更是月销超40万台,这些车大部分都是家用的,数据注水的说法站不住脚。

问题二:"我现在买燃油车,五年后是不是卖都卖不掉?"

这个担心很现实,毕竟二手车保值率直接关系到用车成本,但实际情况可能没那么悲观。

虽然新能源车在新车市场已经占据主导,但二手车市场燃油车仍然很受欢迎,尤其是一些经典车型和豪华品牌,保值率并不差。

关键是你买的什么车,如果是主流品牌的热门车型,比如丰田卡罗拉、本田雅阁、大众朗逸这种,即便五年后新能源车占到八成市场,这些燃油车该卖还是能卖出去,只不过可能比现在再跌一点。

但如果你买的是小众品牌或者冷门车型,那确实要考虑一下未来的流通性问题。

问题三:"充电桩够用吗,我怕买了电车到处找不到地方充电?"

这个问题在2023年之前确实很突出,但2025年已经大幅改善了。

前面提到全国充电设施已经超过1800万个,高速覆盖率接近全覆盖,城市里商场、写字楼、小区配建充电桩的也越来越多。

当然问题还是有的,比如节假日高速充电排队、老旧小区没地方装桩、部分充电桩坏了没人修,这些痛点还需要时间解决。

但总体来说,只要你不是住在特别偏远的地方,充电便利性已经不是大问题了,甚至很多电车用户表示"习惯了之后比加油还方便"。

问题四:"现在买插混还是纯电,哪个更划算?"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完全取决于你的使用场景。

如果你每天通勤距离不超过五十公里、家里或公司有固定充电桩、基本不跑长途,那纯电动车绝对是最省钱的选择,电费成本只有油费的四分之一左右。

但如果你经常跑长途、没有固定充电条件、或者担心续航焦虑,那插混就是最佳方案,城市用电郊区用油,两头都不耽误。

以比亚迪宋Pro DM-i为例,市区通勤可以纯电跑个几十公里,周末出去玩直接加油跑1400公里,完全没有续航焦虑,这种灵活性是纯电动车暂时给不了的。

问题五:"燃油车降价这么狠,现在抄底合适吗?"

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好多人看到燃油车价格腰斩就心动了,觉得现在是抄底的好时机。

从性价比角度来说,2025年确实是买燃油车的"黄金窗口期",价格可能是历史最低点了,配置也不差,主流合资品牌的中型轿车十二三万就能落地。

但要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后续的使用成本和保值率,油价不会一直跌,说不定哪天又涨上去了,而且五年后你想换车的时候,新能源车可能占到八成市场了,那时候你的燃油车二手行情会怎么样,这个风险要评估好。

如果你就打算开个五到八年,甚至开到报废,那现在买燃油车抄底是可以的,反正用够本了。

但如果你打算三五年就换车,那可能还是选新能源车更保险一些,至少保值率和使用成本会更有优势。

结语:这场汽车革命才刚刚开始,真正的高潮还在后面

从2025年10月新能源车销量首次过半就能看出,中国汽车市场的大变局已经不可逆转了。

这不是某个车企或某项技术的胜利,而是整个行业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下的集体转型。

比亚迪用44万的月销量证明了中国品牌的硬实力,理想、蔚来、小鹏这些新势力用智能化体验重新定义了汽车,传统合资品牌也在奋起直追推出一大波电动化产品。

而燃油车虽然实现了正增长,但这更像是价格战带来的短期回光返照,长期来看退出主流市场是大势所趋。

但这不代表燃油车会在短期内消失,它会在特定场景和特定人群中继续存在,与新能源车形成互补。

对于消费者来说,现在是最好的时代,选择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纯电、插混、增程、燃油,总有一款适合你。

关键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选,不要盲目跟风,也不要固执守旧,理性分析自己的使用场景、预算和长期规划,然后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

至于未来汽车市场会怎么走,没有人能给出确定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变化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也许再过五年回头看2025年,我们会发现今天争论的很多问题都已经不是问题了,就像今天的我们回看2020年觉得当时对新能源车的焦虑有点可笑一样。

最后灵魂拷问,如果现在让你买车,你是选"纯电动"的零焦虑城市通勤,还是选"插混"的全场景覆盖,又或者是选"燃油车"抄底这波历史低价,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