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辅助驾驶系统能在广州的街头存活吗?
这是我在星途ET5副驾驶上,第六次看着车流如织的时候,悄悄在心里打的一个赌。
车窗外是斑驳的光影和人车混行的现实,车内是一台号称“毫秒级响应”的HSD系统,刚刚在一段红绿灯前做了个精准刹停。
后排有个体验者,低声质问:“你说,这玩意儿真能比人还靠谱?”
我没有回答,毕竟冷静旁观是职业习惯。
现场气氛有点像法医解剖案发现场——证据未明,结论暂缓。
广州车展的体验专线,像极了城市驾驶的活体试验场。
路口突然有电瓶车闯入,前方施工路段堆着反光锥,导航图上的蓝线被现实一脚踢碎。
此刻,HSD系统“毫秒级”计算的承诺和真实路况的复杂性正正面碰撞。
现实,不总是算法模型里的干净参数。
“如果我是司机,敢不敢放手让AI掌控?”这是每个人心里的暗问。
答案藏在每一次刹车、变道、借道绕行的实操里。
地平线HSD系统此次广州车展,带着“量产先锋”和560TOPS算力的征程6P芯片,选择了星途ET5和深蓝L06作为载体,把自己的技术底裤一次性掀给了公众。
它们开足马力在珠三角四城完成了零重刹直播挑战:深圳的华强北、皇岗口岸的施工地带、惠州和东莞的混杂路况,全部纳入验证清单。
系统不靠人手,连续绕车、借道避让,在S形流线中试图证明“智能驾驶已超预期”。
现场观众有“智驾发烧友”也有冷眼旁观者,体验活动还像搞众筹验尸:让用户自己来做实验,看看AI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
作为旁观者,我得承认,HSD系统在响应速度、路径规划、险情规避等方面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
尤其是在红绿灯启停、匝道汇入、鬼探头闯入等场景下,系统的“类人化防御策略”确实有点像老司机的第六感。
但说到“超越真人驾驶”,这个帽子戴得有点大。
在实际路况面前,算法虽能做到丝滑操控,但偶尔也会露出一丝机械的迟疑——比如在早高峰复杂变道时,AI的果断程度不及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偶尔还会出现“画龙”般的不自然路径。
深蓝L06则选择了更极端的配置:激光雷达全系标配,DEEPAL AD Max系统首发,智能驾驶算法做到全场景覆盖。
我在体验过程中发现,系统对突发状况的识别和处理能力提升明显,强化学习机制让它能“看懂”电瓶车的鬼探头和非标闯入,有时甚至比人反应更快。
但也有一种冷幽默:AI偶尔过于谨慎,在无害障碍物前提前降速,造成了一种“怕死又怕罚款”的驾驶风格。
你要问它是不是完美司机?
恐怕它更像一个刚毕业就穿西装打领带的实习生,技术上无懈可击,但偶尔会因过度自我保护,影响到乘客的舒适体验。
地平线把珠三角零重刹挑战当做“技术普及”的活广告,结果却像一场公开审判。
用户体验和直播弹幕里满是“这AI到底值不值得信赖”的声音。
事实是,HSD的算力和算法确实能支撑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至少在珠三角这片“智能驾驶修罗场”,它没翻车。
但要说“超越预期”,我得像法医一样先加个“根据目前样本”的限定词。
毕竟,人工智能的“预期”这三个字,永远是一个移动靶。
现场还有大师工作坊,网易、知乎的科技KOL轮番登场,强化了“辅助驾驶不是无人驾驶,别自杀式放飞”的正确使用观念。
地平线把自己的行业趋势宣讲得很克制:“未来两到三年,辅助驾驶将成标配。”说得像天气预报,风轻云淡,但每一句都藏着技术团队的心虚和期待。
冷静看待,你能感受到他们对“安全底线”的执着,但也不能否认AI系统目前仍处于“需要人类兜底”的阶段。
我个人对这个高阶辅助驾驶的普及持审慎乐观态度。
技术进步是真的,但现实复杂也是真的。
一段式架构、算力算法协同、端到端学习机制,这些专业词汇听着很美好,但落地到广州街头,它们还需要时间和更多场景来打磨。
同样,用户的信任不是靠一场珠三角直播挑战就能一劳永逸。
每一个“零重刹”的背后,都藏着大量的数据训练和事故预案。
AI会学得越来越像人,但人心的复杂、环境的不可预测,还远超算力的线性增长。
说到这里,我难免要自嘲一把。
作为习惯了“案发现场”思考的理性派,面对智能驾驶热潮,偶尔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被技术营销洗脑了。
毕竟,每一次行业突破都伴随着“人性无解”的现实:技术再牛,也难免遇到“程序员没想到的路况”。
好在广州车展的这批体验车型,至少没在现场“翻车”——这已经算是对AI驾驶能力最好的注脚。
黑色幽默还在于,车企和AI创业者总喜欢把智能驾驶吹成“颠覆人类认知”的新纪元。
现实却是,每一次技术普及,都像“法医验尸”,要用具体的路况和用户体验,一点点拆解“真相”。
地平线这次把HSD系统塞进星途ET5、深蓝L06,还准备风云T9L和iCAR V27做量产矩阵,明显是奔着规模化量产去的。
但我更关心的是——真正的智能驾驶,是不是能在菜市场门口、早高峰、暴雨夜,也如实验室般稳定?
说到底,辅助驾驶的普及是技术、伦理和用户习惯的三重考验。
地平线HSD的表现已经足够让人刮目相看,但“超越预期”不是终点。
城市驾驶的复杂性,正如人的心理和行为,它不是只用算法参数就能算清楚的。
AI能做的,是在不断失败和修正中,慢慢靠近人的极限。
人类驾驶的“失误”和AI的“保守”,其实是一体两面——都在寻找最佳平衡点。
最后,我不会下绝对的结论。
HSD系统和智能驾驶技术,确实正在从高端实验室走向寻常百姓家,但这条路上依然布满了“未知”的证据和人性的变量。
未来城市辅助驾驶会不会真正成为标配?
它能否处理所有现实复杂状况?
技术进步之余,安全和伦理的底线,谁来坚守?
如果哪一天,你愿意在广州的早高峰,放心把方向盘交给AI,我想,那才是技术真正走进人心的时刻。
你,敢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