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说吧,前两天我点开一个视频,看完之后,默默给自己点了根烟,开始怀疑人生。
真不是矫情。
你想想这个画面:一台叫智界R7的车,在滑得能当镜子用的冰面上,速度干到120公里/小时。
然后,毫无预警,“砰”的一声,一个轮胎直接报销。
按照我开了十几年车、自信车感能甩开九成司机的经验,这剧本接下来就该是失控、旋转、飞出赛道,然后等着上第二天社会新闻的头条。
可屏幕里那台车呢?
它就像被什么神仙附体了,车身就那么轻轻一抖,连方向盘都没晃几下,跟一条被尺子画出来的直线似的,稳稳当当、甚至有点“慵懒”地停了下来。
没一点戏剧性。
平淡得让人火大。
我那点所谓的驾驶技术,在那一刻,显得无比可笑。
这事儿真不能细想,一想就觉得脸上发烫。
我到现在还记得几年前一个雨夜,在高架匝道上,也就六七十的速度,车尾突然就跟我闹起了别扭,一个劲儿地往外甩。
那一秒钟,我脑子里什么反打方向、什么轻点刹车,全飞到了九霄云外,剩下的就是死死抓住方向盘,听天由命。
最后是车屁股“哐”一声亲上了护栏才停下,人没事,就是钱包和自尊心都受了重伤。
从那以后,谁再跟我吹什么“人车合一”,我就当他在讲笑话。
所以你现在明白我为什么怀疑人生了吧?
我们凡人用肉体和经验去对抗物理定律,输了是活该,赢了是侥幸。
结果华为这帮工程师,直接掀了桌子,告诉你:“别挣扎了,这事儿代码比你干得好。”
他们搞的那个叫HUAWEI XMC的数字底盘引擎,压根就没把驾驶员当回事。
以前的车,底盘那堆零件——转向、刹车、悬挂,就跟公司里那帮老油条似的,各管一摊,谁也不爱搭理谁。
上面有个叫ESP的经理,平时没事,真出了事,他吼两嗓子,下面的人懒懒散散地响应一下,车子能不能救回来全看缘分。
华为乾崑这套东西,上来就把这帮老油条全给开了,换上了一支绝对服从命令的机器人军队。
XMC就是那个唯一的指挥官,通过一个叫ASN的“内部通讯系统”,给每个轮子、每个悬挂下命令,延迟小于1毫秒。
1毫秒是什么概念?
就是当爆胎的声音还没传到你耳朵里,在你大脑还没反应过来“我完蛋了”的时候,这台车自己已经开完了一次紧急会议,制定了自救方案,并且完美执行了。
它甚至不是在你失控之后去补救,它是在你即将失控的那一瞬间,就把失控的苗头给按死了。
这哪是开车,这是开了上帝视角的挂。
我知道,肯定有人要说:“切,宣传视频而已,都是在试验场摆拍的。”
这话没毛病,咱们被厂商的PPT骗了这么多年,有点防备心是应该的。
但是,敢拿高速爆胎,还是在冰面上这种地狱级难度的项目出来公开处刑,这本身就不是一般车企敢干的事儿。
这已经不是单纯秀肌肉了,这几乎是在用一种近乎羞辱的方式,告诉所有传统车厂:“时代变了,大人们。”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底层逻辑的颠覆。
过去,汽车安全的核心是被动防御,是比谁的盔甲更厚,气囊更多,赌的就是出事之后你能不能扛得住。
而数字底盘这玩意儿,它想的是主动出击,是让你根本就没有机会去撞。
一个研究挨打,一个研究闪避,谁更高级?
而且这种“绝对控制”,好处还远不止保命。
比如说,在城里那些堪比迷宫的老小区里挪车,以前你开个大点的SUV,恨不得车上下来个人给你前后左右看着。
现在呢?
XMC能让四个轮子以一种极其诡异的角度独立运动,帮你把车“扭”进车位。
那感觉,就像是给一个两百斤的壮汉换上了芭蕾舞演员的脚,灵活得不像话。
说实话,这种进步,让人感觉挺矛盾的。
一方面,作为驾驶者的那点成就感,被无情地剥夺了。
另一方面,你又会觉得前所未有的踏实。
以后开车出门,尤其是在刮风下雨的鬼天气里,你心里会多一份底气,因为你知道,你的车,比你冷静,比你快,比你靠谱。
这份安全感,是什么全景天窗、真皮座椅都换不来的。
我们这一代人,可能就是见证“驾驶”这个行为本身消亡的一代。
我们曾经痴迷于引擎的轰鸣和轮胎的尖叫,但未来的出行,最奢侈的配置可能就是算力。
是那些我们看不见的代码,在我们走神犯错的时候,默默地拯救我们。
下一个“秋名山车神”,可能根本不需要会开AE86,他只需要会打开智界R7的电门就行了。
你说,这事儿是不是挺没劲,又挺让人期待的?
全部评论 (0)